专家吁培训官员适应"网络化生存" 提升用人公信度(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专家吁培训官员适应"网络化生存" 提升用人公信度(2)
2009年12月07日 14:03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网络挑战官员选拔模式

  在受访专家看来,网络大大缩短了信息从媒体到受众的时间,在更深远的层面上挑战着社会个体的行为价值,以及整个社会的管理秩序。特别是对官员选拔模式的影响,已成为一种无法逆转的趋势。

  “网络使公众对官员任免的意见、情绪与态度等,通过这个渠道打开了向现实社会传播的缺口,从而产生强大的声势,对高层决策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研究员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强调道。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尽管网络只是虚拟的“第二社会”,但已经对现实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和冲击,在未来的官员选拔中,应把运用网络管理水平,作为官员必须具备的一项执政能力来考察。

  据本刊记者调查,目前我国有些官员对网络监督,还存在很多不适应性。有些由于观念陈旧,觉得网络监督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些则把网络监督视为“洪水猛兽”,以权压网、堵网、封网现象时有发生,以至造成被动局面。

  在采访过程中,受访专家多次提到“周森锋事件”。他们认为,在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周森锋始终三缄其口,而组织部门也一直自行回避。这说明周森锋作为受过清华大学教育的新一代官员,并无随时接受网络监督的意识,而相关组织部门面对网络监督也缺乏正确认识。

  专家指出,有些兴趣观点相近的网民,在网络中很容易聚集并形成独特的政治场。由于干部选拔工作还存在弊端,这也给一些恶意攻击、诋毁官员的虚假信息,有了在网络上肆意传播的机会。

  从以往发生的网络事件来看,周森锋应算是一个直接“受害者”——有人在网络上发布消息,声称周森锋的任用过程不合程序、信息不公开,其爱人是襄樊市人大副主任,而且还大肆编造各种虚假情节,给人造成一种组织部门存在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错觉。

  “网络匿名传播的方式,对组织工作保密性也形成了新挑战,这应引起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齐善鸿教授表示,“在网络上,关于官员选拔任用的信息,部分是来自网民捕风捉影的猜测,这给正常的组织工作造成被动局面,甚至可能打乱正常的人事安排,影响既定的组织程序。”

  培养官员适应“网络化生存”

  “在以往的网络事件中,有些反映出官员的腐败问题,有些因官员不适应网络监督,却在恶意传播的虚假信息中陷入被动。”齐善鸿教授认为,“组织部门应充分认识当前严峻的网络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不断培养官员提高建设、运用、管理网络的水平。”

  目前,网络的信息量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并成为网络民意“井喷”的重要发源地。在以往事件中,比如“下跪副市长”李信事件、“天价烟”局长周久耕事件、黑砖窑女官员复出,等等,就是通过网络披露后,在公众的强烈反应下才使“问题官员”得到处理。

  但本刊记者调查发现,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也往往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所利用,一些恶意诬告、诽谤官员的虚假信息,不时在网络上传播,严重扰乱公众的视听,从而使得网络这一反腐渠道的作用大打折扣。

  “目前不少官员遇到网上负面信息,往往手足无措,更多选择回避或失语。”齐善鸿教授认为,“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有些官员没有意识到网络回应的责任,所以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二是组织上对于网络回应尚无清晰规则,有些官员不敢说话,怕说错话,怕组织追究。”

  受访专家认为,对于网络上不时出现的对官员的检举材料,组织部门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可偏听偏信,应谨慎对待。对网络上出现的各种对官员的质疑、误解乃至谣言,组织部门要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与纪检监察部门配合协调对官员调查,情况属实要依法处理。反之,则要用事实解答网民疑问,从根本上遏制流言蜚语的传播,以免造成更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各级组织部门应重视加强对各级官员处理公共突发事件和政府危机公关能力的培训。”李成言教授认为,“网络上的消息、新闻,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要培养官员学会冷静面对,让他们学会运用形象、生动、简洁的网络语言与网民交流,做到在网民草根中,能以普通身份与网民平等互动。”

  目前网络上已形成一些观点鲜明的论坛、博客和播客(视频分享)等个人空间,出现了引领网络舆论的“意见领袖”。他们通常具有超乎想象的舆论引领力,对社会舆论形成和社会稳定形势产生严重影响。

  受此启发,尹韵公研究员建议,组织部门可在官员中组建评论员队伍,培养有影响力的网络写手。“在网络新闻、博客、论坛等各个方面培养基本队伍,把舆论引导渗透到各个网络节点之中。”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