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质疑公共预算不姓"公" 信息公开应是大趋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民间质疑公共预算不姓"公" 信息公开应是大趋势
2009年12月07日 14:42 来源:半月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公共财政资金源于“众人之财”,顾名思义,公共预算就要面向公众。然而,长期以来,各级政府的预算报告不是被笼罩在“秘密”的面纱之下,就是局限于“内部资料”。最近,广州市财政局在官方网站广州市财政网公布了2009年广州市本级全部114个部门预算,成为国内首个在网上“晒账本”的城市,但就在同一天,上海市财政局却以“保密”为由拒绝了民间人士要求公开部门预算的申请。

  关注公共预算公开,志愿者自组团队

  在深圳,有一群自发的“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李德涛,这次广州预算公开的“主角”之一,正是其中的一分子。他是一名80后“海归”,任职于深圳一家资产管理公司。

  早在2006年,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团队的创办者吴君亮,就创办了公益性的中国预算网,搜集和提供有关公共预算的“信息和事实”,在此基础上形成讨论和研究。

  然而,正当志愿者们积极寻求向有关部门申请公开预算的时候,他们却发现自己师出无名,没有相关的规定要求政府对市民公开预算报告。就在志愿者沮丧的时候,2007年4月,国务院公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预算和决算报告是需要主动公开的“重点政府信息”,必须向公众开放并提供便利的查阅条件。

  在经过一年的等待后,志愿者们盼来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正式实施。这一年,他们首次向财政部、卫生部、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等10多个部委级单位,以及上海、深圳、广州等十几个城市的政府相关部门发出了公布预算的申请。

  拒绝理由五花八门,申请努力不屈不挠

  但是,尽管有了法规支持,普通群众想看到预算仍不容易。“最常见的理由就是预算属于保密文件,不予公开。”李德涛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说,2008年,农业部、中国人民银行等6个部门、广州市及深圳市的3个区均以“保密”理由拒绝公开。

  “不在可公开范围之内”是另一个常见的拒绝理由。比较有趣的是,财政部以“与申请人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无关”为由,认定部门预算可以不予提供。

  在李德涛办公室的电脑记录里,“部门预算被列为内部公开试点单位,尚未纳入对外公开范围”、“与一般行政单位的部门预算不同,不使用财政资金”、“不属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行政机关在履行行政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信息”等等,都是政府拒绝公开的理由,可谓“五花八门”。一句话,“就是不给看,就是不公开”。

  可是,执著的志愿者们并不轻言放弃。在每一份申请书的开头,他们通常这样写道:某某部门,我们是一群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现根据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特向贵单位申请公开2009年度部门预算……在申请的结尾处,他们还会附上各自的身份证复印件,郑重其事表明自己的公民身份。面对对方以“秘密”为由的拒绝,他们就要求对方告知是根据我国哪部法律或法规的哪一条规定;面对“与生产生活无关”这样的拒绝理由,志愿者的回复足以让对方瞠目结舌:我现在明白告之,研究和分析政府机构部门预算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我的特殊需要和我特别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之一。

  广州市财政局局长张杰明在接受半月谈记者专访时表示,志愿者的申请为网上公开部门预算提供了一个契机。在张杰明看来不是秘密的预算,一上网就引起了轰动。以前,广州财政网每天只有1000次左右的点击率。政府预算上网公开之后,点击率暴增了40倍。10月23日,因为无法承受蜂拥而至的下载流量,广州财政网几近瘫痪。对政府预算上网,人们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热情。

  全国人大代表陈舒认为,这一现象首先是表明预算公开是民之所望,公共预算的资金来自于税收,就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还得告之于民;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目前我国的预算公开等政府信息公开还很不够,可以说这凸显的是民众对预算情况的一种“饥渴”。

  公共预算不应是秘密,信息公开是大趋势

  对于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拒绝公开财政预算的做法,中山大学政务学院院长马骏教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只要把预算编制好了,也就是洗干净脸了,还怕出门见人吗?”从这个角度看,不少地方害怕公开预算,其实是害怕人们从中看出毛病、看出不合规定的花销事项。

  张杰明坦承,预算公开会给支出部门带来一定的压力,因为公开后,一个部门花多少钱,以及花到哪了,老百姓都看着呢。更重要的是,你花了100块钱是否做了100块钱的事,也是老百姓要过问的。如果你用钱做了不可以用的地方,那就要追究你的责任。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广州网上公开预算后不久,不少广州市民和媒体纷纷质疑公款招待、公款出国、公车消费这三大公款开支为何没有单列?还有细心的市民质疑为何9家官办幼儿园一年要花6000万?对此志愿者们表示,“三公消费”没有单列,归根结底还是我国的预算编制不够详细,编制体系有待进一步细化。李德涛举例说:“在美国,你随便去看一个州的部门预算,它可以细致到每年要买多少只笔,每个人的工资是多少,还有名字,就很细致。”

  民间志愿者推动政府预算公开的举动,无疑推进了政府部门的公共财政建设。在广州市公开预算信息不久,曾经对公民申请信息公开说不的上海市财政局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明确提出上海正在积极探讨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方式、范围和形式。山东省济宁市审计局也刚刚公布了当地2008年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以及一些部门的财政收支情况,还特别公布了9个部门的招待费用、公车费用,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中央财政的信息公开也有一些突破。2009年全国两会后,刚刚审议通过的2009年财政预算报告的核心部分就上网公布。政府信息公开、尤其是公共财政预算的公开,已经是大趋势,它将推动基层民主进程,让百姓看到更多的希望。(叶前 王攀)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