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网络忽悠,网络推手与媒体的合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青年报:网络忽悠,网络推手与媒体的合谋
2009年12月11日 09: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每到年终岁尾,各种各样的盘点都会逐渐热闹起来。近日,某知名论坛就评出了2009年度网络10大炒作事件,躲在这些事件背后的“网络炒手”们也逐渐露出水面。该帖指出,这些炒手的目的只有一个,即制造舆论旋涡为事件推波助澜,吸引人们对某事、某人或某品牌的关注。被评的事件也大都广为人知,比如“艾滋女”事件、“贾君鹏”事件、曾轶可事件、“晕机女”事件等。

  这些网络忽悠事件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传统媒体的跟风炒作难逃干系。分析当下的舆论态势,常常是网民首先在互联网发帖子,然后是少量传统媒体进行报道,接下来是网络跟进,随即是大量传统媒体和网络疯狂报道。如果没有传统媒体的介入,那些未经证实的信息只能在论坛和博客中传播;传统媒体介入之后,网站就可以摘编传统媒体的报道在其新闻频道中传播,极大地增强了传播效果。

  一旦那些涉嫌炒作的信息没有经过核实就被传统媒体报道,不仅读者可能受到信息背后操纵者的欺骗,其他相关者也可能受到伤害。比如在“艾滋女”事件中,许多新闻网站和传统媒体,都在其显要位置对“艾滋女”事件进行了报道,且一般都冠以“自爆性接触内幕”、“自爆视频性伴侣电话”等标题。国内率先报道此事的一家报纸用的标题是《“艾滋女”开博曝光数百性接触者》,其中还直接引用博文:“我的人生既然已经烂了,那就要烂出名气!”当事人闫德利最初很快被搞臭,闫德利前男友很快达到目的,一些媒体的“功劳”是少不了的。

  在“贾君鹏”事件之后,曾有学者发文警告,媒体不要被策划。这种提醒自然必要,但媒体之所以被策划,充当了某些网络推手忽悠网民的帮凶,在某种程度上并非是其辨别能力不足。比如在“艾滋女”事件中,开博客的人虽然称自己就是闫德利,但决不能据此认定其一定就是闫德利。这个浅显的判断,相信作为社会瞭望者的记者编辑们不可能做不出来。

  几乎所有这些网络忽悠事件在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那里,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先报道,然后才核实和调查。对于这种做法,目前流行的一个辩解是,许多网络上出现的事件采访起来阻力重重,报道出来造成一种舆论压力,有利于后面的调查。但看看这些网络事件不难发现,诸如“艾滋女”事件、“贾君鹏”事件以至最近的“奥巴马女郎”事件,对当事方的采访和调查并不像采访某些官员的贪腐行为那样难,但有些媒体还是未经核实就进行了报道。

  不少评论者都认为,在帮助网络推手忽悠网民的过程中,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是被人利用的傻瓜。其实不然,二者实际上是互为利用。推手提供极具眼球效应的素材,媒体提供版面或时段等传播平台。在帮助推手完成任务的同时,媒体也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热点话题,以非常廉价的方式填充了自己的版面或时段。这恐怕才是某些媒体不经核实就进行报道的真实原因。

  在专业化的网络推手和媒体默契的合谋与配合下,可爱的网民被花里胡哨的信息搞得昏头转向,最后才发现自己被耍了。小品演员赵本山和范伟的合作可称典范,在前几年的春晚节目中,这两个人一个精于算计,一个装傻被忽悠,他们的配合逗得全国的老百姓哈哈大笑。如今的网络忽悠事件,大抵也是一出这样的小品,一个精心设计炒作话题,一个装傻以提供传播平台。刘福利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