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元自杀事件绝非一道正反选择题——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杨元元自杀事件绝非一道正反选择题
2009年12月16日 08:2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逼仄的学生宿舍卫生间里,两块系在一起的白色毛巾带走了杨元元30岁的生命。她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姿态是:半蹲着、佝偻着,像一个问号。

  一天前,她还是排练场上《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一个角色。可这一次,悲伤的戏剧不如现实更残酷、更撞击人心。

  这个上海海事大学2009级公费研究生,原本好不容易结束了7年漂泊不定的生活,还清了债务,刚刚沿着人生的三角形的斜面向上攀爬,却突然倒下。

  带母上学、蚁居、毕业即失业、读书无用、知识难改变命运、大学生自杀……一家网站精心策划出这几个由远至近、由小到大、闪烁着蹦出的黑体字。

  这些切中社会咽喉的热词,正好解释了为什么这条新闻有居高不下的阅读率和回帖率。而故事的女主人公身上又汇聚了弱势群体的典型特征:贫困、负担、无助、自强、自尊……让一根头发承受千斤重量,它断了。

  这是条社会“大”新闻。可在其背后,却见出网络狂舞里诸般冷漠的“小”。网上一些人为的纷扰、谩骂,让这个悲剧,浓度更高。

  在一家网站上,编辑把讨论简单地分成正反两个阵营,页面上,一只话筒的旁边写着硕大的两个字:立场!

  如果你想参与,你必须站队。你的立场只能二选一,这是“游戏规则”。正方,是社会原因造成杨元元的自杀;反方,是她自身的原因。好吧,轻点一下鼠标,就能完成你的“立场”。

  跟帖中,有人走得更远。那些灼热的烫人眼球的帖子,让我读来如坠冰窖。

  看看这些语言:这个女人死得及时。因为她太贪婪,大学毕业了还要再读研,不知道自己有老母亲吗?不知道自己是女孩子吗?都三十多了还不结婚,这是个极度自私的女人!这样的人根本不值得同情。没有钱读什么书?

  看看这些联想:她是“现代范进”!她还不如《蜗居》里的“小三”郭海藻。她的母亲有没有错?是不是造成现在结果的一部分?非得和女儿同住在学校吗?

  对一个刚刚逝去的同胞和同类,这样的话语无论如何是不恭的。杨元元不是一张试验着社会酸碱度的PH试纸,她是一条鲜活的生命。

  如果只是浮躁地发声,不如安静。如果只有愤怒一种姿态,不如避开。在这个悲伤的故事面前,我们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立场选择,我们需要更深远的反思——关于杨元元自杀事件,应有比正反方更丰富的思考。至少,这该是道多项选择题,或者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设问题。

  在加缪眼里,自杀是唯一值得严肃思考的哲学问题:“自杀是对个体生存意义的否定和对个体所在社会的否定。”

  杨元元的母亲原来在兵工厂工作,但随着国企改革,这类工厂普遍效益不佳或倒闭,一家人没有了住处。这是“国企改革”问题。

  为何杨元元本科毕业7年却没积蓄租房?这是“就业”问题。

  为何她毕业5年后,仍因欠学费而拿不到毕业证?这是“助学贷款”问题。

  为何她向号称“航海家摇篮”的海事大学寻求帮助时,没有得到满足?这是超越大学义务外的道德层面问题。

  为何像她一样贫穷的学生,许多人积极、乐观地生活,而她选择绝路?这是个人心理问题。

  ……

  看,稍微真诚而严肃一点儿的思考就能逼出这么多问题,如何能简单粗暴地判定,杨元元是个“社会病人”,还是“自我的病人”?罪魁祸首是不健康的人格,还是撵走她妈妈的老师和学校规章,还是不健全的救济体制,又或是人情冷漠世态炎凉?

  对于这场社会关注的死亡,教育学者说死于贫困,伦理学者说死于冷漠,心理学者说死于脆弱……人人都从杨元元身上看到了社会不同的折射面,找到自己的一点影子。

  死亡使一个声音沉寂之后,生前平淡无奇的话,都使人有所思。自杀的前一天,她曾说:“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

  很难对这样的绝望作出价值判断。那么,请安静一些,别再用大道理指责这个最困难时也不放弃母亲,一直努力生活的女子了,让她安息吧。

  如果可能,请给这个生命最后一点尊重,请记住:她叫杨元元,卒于2009年11月26日晨。从玉华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