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伪造矿难诈赔案:矿井用人及私了心态存漏洞(5)——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杀人伪造矿难诈赔案:矿井用人及私了心态存漏洞(5)
2009年12月29日 01:33 来源:中央电视台-新闻1+1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解说:

  而就在今年11月14号,辽宁省朝阳市警方也发生了预警,预警指出今年以来在北票市朝阳县相继发生4起来自四川雷波县的朝阳务工人员,以杀害同乡制造假矿难向矿主索赔为目的的案件共造成5人死亡,警方提醒在接收前来务工人员时,要特别注意前来务工人员中,是否有痴、呆、傻、侏儒、少言寡语等成员。发生在11月23号大冶的这起矿难,真相还需要等待警方进一步的调查,但是从山东、辽宁、云南到湖北、福建、河北,一起又一起疑点重重的矿难背后,以及被破获的多起故意杀人诈骗案件,已经向社会敲响了警钟。

  主持人:

  来自雷波县的这些人利用制造假矿难,然后去敲诈,你觉得他利用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

  白岩松:

  首先还是矿难存在着巨大的残障,在管理方面我们用残障这样的词来形容,我们先把话题回到雷波这儿,因为现在还不能确定全是雷波的,刚才记者谈到有雷波县也有雷波县周围的这种地区还需要进一步调查,但是你可以想象,这样一种犯罪行为具有某种示范效应,当他做成了一起之后,看似很简单,把人命看得很淡,或者说底线被突破了之后,大家看到的只是收益来得这么快,一敲诈给20万,来了,对其他的人就会产生示范效应,另外就会找自己熟悉的人,所以可能会在雷波相对人群聚集越多来做这件事,不排除其它的地方,需要警方调查。

  问题出在哪儿?问题还是出在矿井上,矿井有几个问题,第一,用人显然有问题,用人太松了,第二,出了事情之后私了的心情太重了。这是相关的漏洞。

  主持人:

  不私了能怎么了?

  白岩松:

  这是需要透明的,首先从用人的角度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新进矿山的井下作业职工,接受安全教育、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72小时,回到黄所格,冒黄所的名死的人身上的这起案件当中,他只是介绍这儿干活之后,两天就已经下井了,显然不符合72小时培训的概念。

  另外考核合格必须在有安全工作经验的职工带领下工作满4个月,再次考核合作方可以独立工作,这又是不符合的。接下来再看《劳动合同法》,显然很多矿山不遵守的,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户口拿来了一看是一个文字的概念,照片、身份证等等都没有,也不体检,就敢干。我觉得在用人方面存在了太大的漏洞,才有可能被人钻,这样一个漏洞相当于一个巨大的残障矿井,让人非常担心。

  主持人:

  而钻这个空子的人恰恰也是从事过这个行业的人,雷波县的人往往出来打工之后,知道里面有这样的空子他才能钻。

  白岩松:

  先是健康的人,想要干这件事情的人,参与者,先到这个矿里工作一段时间,然后作为引荐人,再把新的矿工引进来,由于现在的制度很松,导致这种情况屡屡出现,另外,我觉得私了的心的确还太重,现在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几年关于矿难,不管是大的矿难还是小的矿难,这个容忍度慢慢地向零容忍的方向发展,因此出现了一个矿工的非正常的死亡,马上可能下意识的是看看周围有没有可能私了,赔偿的金额很高,这个事过去了,隔不久就可以继续生产,否则整改的话,他的利益就会损失,赔偿20万还是值得。因此这种巨大的心里活动是另一个漏洞。

  主持人:

  雷波县这种山高皇帝远的地方,调查也好,取证也好,抓人也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种不容易的情况下,现在还有没有相对容易的事情可以去做。

  白岩松:

  没有,我觉得这件事情不能绕着路走,因为透过我们去进行采访的相关记者了解,到了那儿之后,的确雷波到四川都不是一个很知名的地方,甚至有很多四川人都认为它是一个人命,也不知道它在哪里,海拔3500多米,村与村之间的联系道路非常糟糕,步行八九个小时等等,这的确给警察破相关的案和寻找犯罪嫌疑人,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但是我们也注意到,雷波县的公安局已经接到辽宁、云南等来自其他很多地区的警方需要进行相关的协查,这个地方应该是一盘棋了,不能只当成孤立的案件,而且我们也注意到公安部已经注意到这个事情,今年4月份,公安部在福建专门针对新冒头的这种案件开了相关的会议,我觉得事情已经到了全国媒体也都在关注的情况下,需要连起手来,单靠哪一方很难。

  主持人:

  这种情况下,辽宁省的一些做法,是不是应该有一些示范意义?

  白岩松:

  你说11月4号,辽宁的朝阳警方针对案件立即发出了相关的警示,告诉下属很多矿井有这样一种犯罪的可能,我们今天的节目也在发出这样的警示,今天中国很多媒体也在发出警示,这当然是一个辅助的重要作用。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