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四川空中大屠杀 人民防空筑"地下长城"(下) (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日军四川空中大屠杀 人民防空筑"地下长城"(下) (2)
2009年12月29日 17:06 来源:央视《军事纪实》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日军实施“疲劳轰炸”制造人间悲剧

  从1941年开始,为迅速结束对华战争,日军再次调整轰炸策略,开始对大后方进行疲劳轰炸。西南师大历史系教授潘洵说:“疲劳轰炸,每天可能不间断的可能是10几个小时,那么都在空袭警报当中,批量是很小的,但是他的轰炸战略上也有一些变化,但是实际上整个战略上很明确就是轰炸暂时首都和包括四川的一些重要的城市。”

  而就在日军不间断的疲劳轰炸中,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发生了。

  1941年6月5日傍晚,24架日本飞机在夜色掩护下突然飞抵重庆上空,防空警报骤然响起,较场口一段仅能容纳5000人的隧道涌进上万人。

  日机对市区的轰炸整整持续了三个小时,直到晚上11点轰炸结束。

  拥挤的人群使得大隧道内气温逐渐上升,很多人因窒息、踩踏在黑暗中死去。大隧道内遇难者多达8千余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较场口大隧道惨案。

  而就在一个月后的7月27日,日军出动108架飞机,对成都进行持续轰炸,酿成7.27血案。

  直到今天,83岁的张明锦始终都牢牢记得7.27这个日子。就在这一天,原本幸福的五口之家从此阴阳两隔,而她也从小便尝到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她永远也无法忘记当时那惨痛的一幕:“禾场上全是倒下的尸体,遗体,人都炸得不全了,我爸爸的头被炸碎了,妈妈辨认是从他穿的鞋子……姐姐已经从茅屋底下的禾场滚到一个稻田边上,浑身都是血,她不晓得中了好多机枪子弹,眼睛是闭着的,我喊她,没有声音,没有回答。”

  7.27轰炸中位于市区的少城公园、盐市口、春熙路等街道82条被完全摧毁,伤亡2000余人。

  1941年12月7日,不断妄图侵略扩张的日军突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成立,同盟国正式开辟亚洲战场,美国空军来到中国援华抗战。

  今天,在中国民航学院新津分院,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样的遗存,这座构造精良的建筑曾是美国空军使用的油库,而它所在的新津机场,曾是二战时期世界上最大的军用机场之一。

  那么,美国空军为什么要在这里修建机场,这个在当时堪称世界规模最大的机场又是如何建成的呢?

  1943年,开罗会议后,为了尽快结束战争,美国决定在中国修建轰炸机机场和驱逐机机场,完成对日本本土及军事设施的轰炸。

  由于机场的修建规模浩大,仅在新津,机场面积就有9000多亩,而且只有半年工期,这项工程被命名为“特种工程”。

  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轰炸机,美军所使用的B29轰炸机对机场的建设更是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B29在二战中可以说是最好的轰炸机。它的航程达700多公里,最大载弹量能达到9吨。而飞机本身重达50吨,加上11个飞机驾驶员,起飞重量达60吨,因此需要建一米厚的水泥跑道。

  根据要求,B29轰炸机需要建成长2600米,宽60米,厚1米的巨型跑道。从29个县应征而来的近50万农民迅速投入到“特种工程”的建设之中。而在当时,由于没有机械设备,所有工序只能依靠手工进行。

  数十万民工满怀着对日军的仇恨,通宵达旦,勤恳劳作,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完成了机场的修建。短短四个半月,“特种工程”全部竣工。用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唐树根的话来说,四川的人民用箩篼、扁担和石磙这些简陋的工具,建成了最现代化的机场,这可以说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1943年6月15日,第一批从成都机场起飞的B29轰炸机,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一举摧毁了日军的钢铁、航空等军事基地。而曾经作为日军主要轰炸机基地的汉口地区“W基地”,也很快被轰炸机群完全摧毁。

  此后,随着制空权的丧失,日军飞机的轰炸逐渐减少。

  1944年12月29日,日军在梁平进行最后一次空袭,对四川大后方的轰炸终于结束。在长达7年的轰炸中,日军至少出动飞机7380架次以上,对四川境内72个市县进行了大面积轰炸,投掷炸弹、燃烧弹26800余枚,而人员及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