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人”伍皓:触动官场潜规则 影响官方话语方式(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猛人”伍皓:触动官场潜规则 影响官方话语方式(2)
2010年01月06日 16: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初尝新闻“官”

  伍皓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是在2008年7月云南“孟连群体性事件”中。当时还是新华社云南分社常务副总编辑的他,作为新华社记者参与报道此事。

  此时瓮安事件刚过去不久,为了避免因信息不公开,导致严重打砸事件,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点名伍皓去报道孟连事件。

  “孟连事件刚发生时也就是一个小事,但是当地党委政府把它定性为‘一小撮农村恶势力操纵的事件’,引发了大规模的聚集和对抗。”伍皓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由于采用公开、透明的报道办法,孟连事件得到妥善解决。

  三个月后,伍皓接到一纸调令,上任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一职。接近伍皓的一位云南媒体界人士认为,伍皓之所以能任此职,一来归功于他早年的西藏经历,二来归功于他在《云南内参》工作期间与云南高层官员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

  伍皓新官上任的第一个提议就让宣传部的同事感到紧张。他提出,次年云南省“两会”的新闻宣传,可以考虑对国外媒体开放。对外媒开放地方“两会”,这在中国是没有先例的。

  伍皓的提议获得了云南领导的同意。2009年2月7日,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驻北京记者马苏德成为云南“两会”唯一一位外媒记者。

  令龚飞和同事们没有想到的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新人伍皓推动的舆论监督和新闻改革接二连三。

  上任刚两个月,伍皓开始在“躲猫猫”事件中大出头风。2009年2月13日,一个青年在云南某看守所死亡,官方说死因是在该青年自己玩“躲猫猫”时不慎撞墙受伤而亡。舆论哗然。2月19日,新到任不久的伍皓在自己的QQ群里发出公开招募调查员的消息,邀请网民组团调查躲猫猫的真相。

  伍皓的朋友、现任《生活新报》评论员的温星在此次网民调查中得以近距离地“观察”伍皓,“此前也有过交流,但仅限于网上”,温星说。伍皓上任之初,便开了一个名叫“伍皓的网络意见箱”的QQ群,邀请温星当群管理员,“伍皓是一个铁杆网民,每天两三点钟还挂在QQ上。”这是温星对伍皓的最初印象。

  2月20日,在伍皓的鼓动下,温星和“边民”“风之末端”等人作为调查团的网民代表开始了首次“网民问政”。

  “当天龚飞安排两个车送我们去,伍皓本人并没有出面。”温星说,调查结束后,调查团成员连夜写报告的间隙,他去了伍皓办公室做了一个专访。“丝毫没提报告的内容,伍也没问,结束的时候我问他,要不要看报告的内容,伍说,没必要,只要你们签字确认,没必要看,文责自负。”

  据温星回忆,第二天伍皓在接受采访时说,对调查的过程和调查团成员的努力表示肯定,但是对结果并不满意。“在这一点上我们甚至在群里争吵了起来。”

  与伍皓发生“冲突”的人不仅有温星,甚至有《人民日报》。上任之初,伍皓要求宣传部扩大新闻报道面,甚至有的中央媒体也有“上稿”任务。龚飞说,“有一次,宣传部写通知说请各个媒体遵照执行,其中有《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的人看到后,就很不高兴,感觉是我们在给他们布置任务。事后我们开始意识到通知的用词的确有些不合适。”

  伍皓主管云南新闻的一年中,先后制定了一二十个制度,都是通过透明的规范化方法去管理媒体。龚飞说,这给宣传部吹进了股清新的风。

  显然,相较于此前的分社副总编,伍皓更看重宣传部这个舞台,“跟前几年比,我至少改变了一个省。”伍皓笑着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从“肉搏”到推手

 

  2009年7月份的“昆明少女卖淫案”,让伍皓再次卷入舆论的风暴中心。

  7月份,小学生卖淫案经媒体报道之后,网民在一家社区论坛展开激烈讨论,很快伍皓也以宣传部官员的身份公开在这家论坛上一口气连发了4个帖子,表达自己的观点。伍皓的加入,让这一网战迅速升温,随着争论的升级,网上对云南省和伍皓本人谩骂、侮辱的帖子也铺天盖地。有愤怒的网民甚至在网上称“昆明市”为“昆暗市”。

  有人认为,正是伍皓挑起了民意的沸腾,处理案件的相关部门也对伍皓与网民论战的做法不满,“不讲政治”和“政治上不成熟”的批评随之而来。伍皓也被一些相关部门指责为“越权、越位”,并被相关领导找去“谈话提醒”。

  “伍皓最大的问题,是触动了一些官场规则尤其是潜规则,并影响、改变了一些官方话语方式,这就势必得罪或侵犯那些保守落后官员群体的利益。”一位接近伍皓的官员说。

  温星认为,此时的伍皓刚从记者转身官员,官场规则还没“整懂”,网民的一套打法更不懂,与网民肉搏是自讨苦吃,“司法案件的真相,更应该由警方的发言人来回答。”

  在各方压力之下,伍皓选择了“暂时沉默”,并且在随后的一系列事件中保持了与新闻的距离。之后的伍皓开始转变。变通之举,就是备受关注的新浪微博。

  2009年11月21日,昆明螺蛳湾有上万名商户游行,造成交通拥堵和打砸抢事件。伍皓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那天是星期六,他正在家上网,看到网上铺天盖地地说“昆明出事了”,拿起手机就给昆明市的有关负责人打电话,告诉他们必须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说明情况。

  伍皓也随即在新浪网上注册了一个微博,取名“微博云南”,并把账号交给了云南省外宣办。次日凌晨00:01分,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在“微博云南”发布了共111个字的新闻——“昆明市螺蛳湾市场及云纺商业区100余名不愿搬迁的商户聚集散发传单,抵制关闭市场⋯⋯警方先后将24人带离审查,事态得以平息”。

  与“微博云南”同时开通的,还有伍皓自己的私人微博。显然,这个以伍皓为名的个人微博更受关注,至12月29日下午,其微博的粉丝已达到59578个。

  在个人微博上,伍皓越来越多地记录家庭生活、人生感悟。多谈风月,不谈国是。甚至将与女儿的合影及夫妻婚纱照设置为自己的微博头像。

  熟悉伍皓的温星将这种改变,看作压力之下的“变通”,但变通后的伍皓,其特立独行的作风能走多远,外界对此仍存有疑惑。

  温星说,伍皓上任一周年时,他曾给伍皓发了一个短信,并附上一首打油诗:履职一周年,烧了几把火。有人很焦灼,阴违诅咒多;我辈颇鼓舞,监督死水活。变革有奇志,新锐亦如昨。

  与外界认为的“变通”不同,伍皓把自己一年中推出的媒体新政将之称为“推窗效应”:在信息公开方面,只要推开一扇窗户,“清新的空气新会进入”。只要窗户不再关上,信息公开自会渐成风尚,再不可逆转。

  在伍皓看来,云南首倡的第三方调查机制、网络发言人制度等,毋须任何行政命令,却能被全国各地争相效仿,正是证明了“推窗效应”,而他就是那个推开窗户的人。

  伍皓把温星的打油诗转发到了自己的微博上。当晚,他在微博里写下了内心的忐忑:“今天是我‘试用期’一年满,组织部来考察。不知道组织的考察能不能‘过关’,倒是学习会后,媒体的朋友赠诗。能得到所管媒体这样的评价,足矣。”

  伍皓的同事透露,因为有“尖锐的意见”,云南省的部分领导对于是否让伍皓通过试用期也曾持争议态度。“有争议,但最终还是通过了。”

  “期望来年能有更大舞台发挥,对于新闻改革还有很多很多想法,”12月21日深夜,伍皓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谈起未来,感慨颇多,他坐在沙发里的身体近乎“陷”进去一样,神情格外疲惫。

  一周之后,伍皓宣布关闭自己的新浪微博。王维博 史广林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