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女主播“下岗”后北京再就业 遭冷嘲热讽(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BBC女主播“下岗”后北京再就业 遭冷嘲热讽(2)
2010年01月20日 08:5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至于英国,虽然苏珊颇不好意思地承认BBC做得比CNN更好,但“那仍然只是相对的自由”。

  “每一个英国主流媒体的资深记者都或多或少握有一些‘不能说的秘密’。”苏珊前倾身体,面带一点狡黠的笑容说道,“否则你和你的老板必将官司缠身,麻烦不断。”

  她甚至会问身边曾经留学的同行为什么要回到中国:“看,我其实和你们一样,知道中国的新闻环境却还是来了。”

  她坚信,自己能在这个环境里做出些事情。

  即将开播的《新闻纵贯线》节目,苏珊替节目组想了一句口号:让我们看一眼这个世界。

  节目原本的构成也在她的提议下做了改动──每一部分的切入和结束都精确到分钟,这种紧凑的节奏感正是源自BBC新闻节目的一贯作风。

  她甚至期待,等稍稍安顿下来,熟悉工作环境以后,开始给中国人“上上课”。

  在英国,苏珊和她的朋友合伙拥有一家专业公关公司,许多商界大鳄和“不方便透露姓名的政界要员”会去咨询如何同媒体“见招拆招”。

  “宣传也是一门艺术。”苏珊在提到“宣传”这个词的时候并没有像许多西方人那样露出不屑的神情。她认为,在中国,无论是商人还是官员都普遍缺乏同媒体沟通和打交道的经验,时而“过分谦虚”,时而“神神秘秘”。

  “我可以教他们怎样穿着,怎样说话,怎样举手投足……”说着说着,苏珊兴奋起来,已经开始为自己将来的“业务”开展市场调查:“你知道中国有多少个类似的公关公司吗?会有人来听我的课吗?”

  几秒钟后,新闻女主播的平静又瞬间回到她身上。“还是先做好眼下的工作最要紧,何况,我还要学中文呢。”她说。

  苏珊希望自己能尽量多地观察中国,然后在“告老还乡”后写回忆录。她扳着指头数自己2010年的日程:3月份去体验“传说中的两会”,5月份去上海世博会,有机会还想去“遥远的山村”看看,因为“听说那里的中国是另一个中国”。

  “英国人对中国并不算太友好,我希望能尽量客观地描述自己在中国的感受。”

  但“感受”两个字本就不那么客观。

  苏珊的右手上戴着两枚夸张而美丽的宝石戒指,个头大到手指无法并拢。用这样的手轻轻做着手势,苏珊表达着她对中国人的初步感受:沉默,不善于表达,不懂如何“兜售”自己。

  李培春却已经在担心苏珊的“直来直往”会不会给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在一次讨论会上,节目组成员对“黄牛”一词应选用哪个英文单词发生争议,苏珊毫不客气地直言对方的用词是“美式说法”。

  他很担心同事们会对苏珊产生某些异样的感受:高调,强势,BBC来的大牌。

  预想中的文化冲击还没来得及和苏珊擦出火花。

  她会毫无避讳地问中国女孩:“你们觉得西方人很有魅力吗?为什么我总看到东方女性和西方老男人在一起?”

  她也会认真地问同事:“说实话,我长得还可以吧?会不会看上去有些老呢?”

  苏珊已经51岁了。离开BBC的时候,她对英国媒体说,BBC并不珍惜她的经验与资历,她“下岗”了,而中国人重视她。

  当得知中国规定普通女职工“退休年龄按55周岁执行”的时候,苏珊有些吃惊,连说了几声“真的吗”,然后靠上椅背,轻轻嘟嚷了一句:“这可真有点残酷啊!”

  在英国,女性员工退休年龄为60岁,就在这两天,英国妇女与平等事务大臣哈丽雅特·哈曼还在推动一项旨在取消员工退休年龄规定的法案。

  历经风雨的女主播生涯早已教会她如何控制情绪,失望的表情转瞬即逝,随之到来的仍是9年前那股“酷毙了”的自信。

  她憧憬着自己的声音回荡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上空”,期待自己的节目被“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广播电台传送到全球”。

  为此,她必须每天凌晨4时踏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大门。寒冬清晨,天远未亮,武警却始终守在那里。

  “他们一定觉得很冷吧。”苏珊说。 (记者 李景)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