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警惕“网络伪舆情”干扰政府决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半月谈:警惕“网络伪舆情”干扰政府决策
2010年02月04日 10:41 来源:半月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年终岁尾扫描2009年社会热点事件,无论是“躲猫猫”、“70码”、“钓鱼执法”、内蒙古“最牛检察长”,还是武汉大学“解聘重病教授”,都能看到网络言论的热情参与。诚然,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公众的意见表达和参与方式,“网络问政”、“网络议政”密切互动,正在将网络变成执政者思考与决策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但是,网络言论也是一把双刃剑。最近发生在河南和甘肃的两起案件,分明提醒政府:对于网络言论和网络舆情的可靠性应保持足够的警惕。

  2009年8月以来,一个题为“中国最疯狂敛财的校长:曹鑫”的帖子开始在网上流传,并被10多家知名网站转载。该帖详细罗列了河南新蔡县弥陀寺乡中心学校校长曹鑫9种“疯狂敛财手段”,还曝光了他在公开场合辱骂教师、向老师摊派招生任务等“恶劣行为”。后经新蔡县纪委和县教体局调查,上述帖子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

  2009年12月4日,又一网帖火爆传播:兰州城市学院一名女生连同其男友,为了争抢自习室座位,挥刀砍向7名学生,致使4人死亡,3人正在住院治疗。后经警方调查,该帖所曝光的流血事件纯属子虚乌有。

  以上两起事件均引起网络舆论高度关注,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被骂得“天旋地转”、“不敢出门”的曹鑫逐一给刊发该帖的网站打电话要求删帖,在多次沟通无效之后将部分网站及发帖人告上法庭。特别是兰州城市学院一帖迅速被大量转帖,一些网民对学校内会出现如此大的伤亡表示担忧,并对政府和主管部门工作提出质疑,发帖人也因此被警方依法采取措施。

  同这些网民个体利用网络发帖散布虚假信息相比,近年来一些有组织的网络公关、营销行为,负面作用远甚于此。搜索互联网可以发现,一些以“公关公司”或“营销公司”名义注册的公司,不仅为企业提供品牌炒作、口碑维护等服务,甚至会按客户指令诽谤竞争对手。从每发一条帖子获利三毛、五毛而被称为“三毛党”、“五毛党”的专业发帖人员,到组织化更强、能量更大的公关公司,网络正在成为某些个人和企业手中的获利工具。只要接到公关公司指令,成千上万的网络打手(网络发帖员)就会针对同一个话题不断发帖跟帖,造成群体效应,并最终引导社会舆论,让一个企业一夜成名或身败名裂。

  目前,这些所谓的网络公关和营销模式已经开始在其他领域被大量复制。前不久,美国总统奥巴马来华访问时在上海科技馆做了一场演讲,第二天,与奥巴马一同出现在镜头里的红衣美女的照片开始出现在各大网站的置顶位置。后来,这位被网友称为“奥巴马女郎”的女生承认斥资20万元策划炒作,并由此迅速蹿红。“奥巴马女郎”成为网络热点,足以证明类似炒作已经开始影响到一些热点事件的舆论走向,长此以往,必然损害政府所掌握网络舆情的可靠性。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各种矛盾交织、累积,很容易因利益相关而形成共同利益诉求。最新统计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借助互联网这一当前规模最宏大、尺度最开放、参与门槛最低的公共舆论空间,几乎各种社会问题都可以暴露在网络上,形成利益诉求的第二落点。随着越来越多的“凭空捏造式”曝光事件不断浮出水面,我们必须警惕少数别有用心者利用网络言论的强大影响力,推动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干扰政府决策,破坏政府形象。

  网络是公众言论表达平台,更是政府智慧试金石。如何去伪存真,获取最真实的民意正在考验政府的执政能力。如何避免这一公共舆论空间被人利用,人为制造网上网下群体性事件,更是当前和今后迫切需要考虑和寻求对策的新课题。 - 宋常青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