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遭遇严重干旱 “喊渴”代表两会“找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广西遭遇严重干旱 “喊渴”代表两会“找水”
2010年03月05日 14:13 来源:广西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去冬今春,广西部分地区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广大农村地区人畜饮水困难,这些都让参加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们忧心如焚。一些代表特别是基层代表纷纷准备提交建议,希望能找水为广西“解渴”。

  为春耕呼吁修水利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资源县两水苗族乡社水村党支部书记杨盛川在来北京的前两天,还去各个村的田间地头看了看。今年两水乡旱情严重,水源临近干涸,村里的水利没有维修好,放不出水给农田。眼看4月份就要开始春耕了,无水下田让村民们都很着急。

  杨盛川告诉记者,两水乡基本上每年冬天都会发生干旱,如果近期再不下一场透雨,春耕工作将很难开展。此外,目前村民们饮用的水都是从山上引下来的山泉,两水乡40%的村民还没有用上卫生水。因此,他今年将建议国家加大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帮助村民解决农田灌溉和饮水困难。

  为建水库“讨”资金

  同样关注水问题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林繁,不过他的建议更具体——建议国家解决德保县多旁水库项目的建设资金。

  林繁告诉记者,夏涝冬旱、人畜饮水困难是德保县的主要难题。该县现有的水库地表水控制利用率很低,水资源匮乏是制约该县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华银氧化铝一期工程的建成投产以及农业产业化调整,全县需水量还将迅速增加。据推测,届时该县现有水利设施联合调度后每天供水量尚缺11.7万立方米。

  多旁水库是德保县规划建设的重点水源工程,水库建成后,日供水能力将达到8.5万立方米,可减轻下游3个乡镇共5.1万人的防洪压力,解决县城和两个镇5.8万人口的饮水安全,并对德保县的工业用水、农业灌溉用水等起到重要作用。

  可是,该项目2008年11月通过自治区发改委的评审后,至今还没有正式立项,也没有下拨专项经费,2.98亿元建设资金至今没有着落。因此,林繁建议国家从西部大开发、解决少数民族贫困县人畜饮水、解决广西旱地浇灌问题的高度,下拨资金解决水库的建设资金问题。

  林繁说:“建水库是关系到德保县十几万群众的民生大事,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应该帮他们呼吁一下。”

  “解渴”还得抓源头

  3月4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西林县马蚌乡鲁维村党支部书记吴广林特意邀来王爱勤、杨盛川、梁启波等几名代表,请他们讨论一下自己的建议——建议国家加大对水源林的保护。因为在他看来,解决广西干渴还得从源头抓起,“水源都没有了,修好水利有什么用?”

  作为一名基层代表,吴广林走过很多地方,发现一个让他很痛心的现实问题——水源林越来越少了。比如西林县是西江的重要水源地之一,也是一个林业大县,群众大都是靠山吃山。可是,由于目前国家对水源林的补贴较少,群众为了维生,将天然的水源林砍掉卖钱,再种上树木变成人工林。这样,水源林的天然植被就被破坏,涵养水源的功能也越来越退化。而现在国家正在进行林改,吴广林担心,一旦将山林分到群众手里,群众会追求现实经济利益,将更多的水源林变成人工林。

  因此,吴广林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划分区域性的水源林保护区,然后提高对保护区林农的生活补贴,让当地居民来管护水源林,这样,才会有“源头活水来”。

  吴广林的建议得到了几名基层代表的一致赞成,广西大学农学院教师王爱勤更是连连点头:“对,这个问题要好好呼吁一下!”吴广林说,他这几天要好好整理一下大家的意见,尽快将建议提交上去。

  抗旱要作长远规划

  代表的呼声很实在,可治标之举解不了长期的缺水难题,大家十分关心,干旱地区广大群众的用水问题有没有长远的解决方案?

  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财政厅厅长苏道俨告诉记者,去年9月份以来,广西都没有下过透雨,百色、河池等桂西北地区干旱比较严重。自治区已经拿出2000万元用于解决人畜饮水问题,饮水车按照每人每天20公斤的标准,将水送到灾区各家各户。相关部门也正在千方百计寻找水源,尽力满足人畜饮水需要。

  全国人大代表、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莫雁诗告诉记者,自治区扶贫办已经把国务院扶贫办下发的600万元绩效奖励资金全部安排到东兰等7个大石山区受灾县,解决群众人畜饮水,扶持贫困农户生产。据他了解,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关注此事,2月20日下午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门研究部署抗旱、保百姓用水的具体举措。自治区政府还在2月22日召集农业厅、水利厅等10个部门作专题研究,并由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牵头,相关部门协助,作一个解决大石山区人畜饮水的规划,并准备将规划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报,希望能从根本上解决广西干旱、农村饮水难的问题。(南国早报) (特派记者 唐湘屏)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