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国防费解读:适当增加国防费有现实意义——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2010年中国国防费解读:适当增加国防费有现实意义
2010年03月06日 14:57 来源:解放军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3月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发言人李肇星宣布,2010年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审查的中国国防预算为5321.1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预算执行数增加371.16亿元,增长7.5%。其中,中央本级安排国防支出5185.77亿元,比上年增加360.76亿元,增长7.5%。国防预算占当年全国财政支出预算的6.3%。与前几年相比,国防费增幅有所下降。

  中国始终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由于中国政府采取强有力的调控措施,经济增长实现了“保八”的目标,但财政收入增幅有所下降。按照国防经费增长应当与国防需求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有必要对国防费的增幅进行适当调整。

  中国始终坚持适度、有控制的国防费投入。从国防费占GDP比重、国民人均国防费,以及军人人均国防费看,中国是世界上国防费投入相对较低的国家。近年来,中国国防费占GDP比重约1.4%左右,而美国超过4%,英国、法国等都超过2%。当前,中国经济率先实现回升向好,中国政府对国防费的投入仍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数据显示,尽管经济遭遇寒流,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国防费投入有增无减。比如,2010年美国国防费6363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加243亿美元;印度国防费320亿美元,比上一年度增加30亿美元。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2010年中国国防费只是美国国防费的12.3%,人均国防费只有美国的2.5%,军人人均国防费也只有美国的6.6%,投入水平相对较低。

  中国始终坚持科学合理的国防费投向。近年来,中国国防费主要是用于人员生活费、训练维持费和装备费三项。今年增加的国防费主要用于支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保障军队各项改革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推进,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各主要国家军队追求的目标。顺应这一形势特点,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推进军队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需要适度增加国防投入。同时,中国面临着多种安全威胁,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提高非战争行动能力,既是国家赋予军队的一项任务,也是履行国际义务的需要。比如说,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中国军队和武警部队共派出14.6万名官兵参加抗震救灾,涉及地域之广、动用力量之多、投入速度之快,都创下了中国军队抗灾历史纪录。与此同时,中国军队积极参与国际紧急人道主义救援和国际海上护航行动。从2008年底至今,中国海军舰艇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迄今共派出5批护航编队10艘导弹驱逐舰、护卫舰和2艘综合补给舰,累计执行170余批护航任务,护送中外船舶近1700艘。2010年初,中国军队派遣医疗防疫救护队赴海地执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派遣军用飞机向遭受冰雪灾害的蒙古国运送了救灾物资。完成这些多样化军事任务,也需要保持适度的经费投入。2010年中国军队将继续推行相关领域改革。以士官制度改革为例,调整完善士官工资待遇体系,提高中高级士官工资待遇标准,这些都需要不小的投入。可以说,没有适度的国防费增长,各项制度改革就难以顺利进行。

  中国始终坚持对国防费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中国政府依据《预算法》和《国防法》,对国防费实行严格的财政拨款制度,每年的国防费预算都纳入国家预算草案,由全国人大审批,按规定程序下达各级部门执行,并接受国家和军队审计部门监督。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每两年发表一版国防白皮书,详细介绍国防费投入规模和使用方向,并于2007年正式参加联合国军费透明制度,每年向联合国提交军费开支报告。中国的国防费完全是公开透明的。

  当前,中国仍然面临着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的巨大威胁,适当增加国防费对于遏制战争和冲突、维护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中国顺应世界新军事变革潮流,适度增强国防实力,是对本国安全的有力保障,也是对世界和平的重要贡献。

  (作者卫和系国防经济专家)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