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交通拥堵费并非灵丹妙药——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媒体评论:交通拥堵费并非灵丹妙药
2010年03月10日 14:31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国外收取拥堵费,建立在拥有高度便利的公交系统基础之上。破解交通拥堵难题需要多管齐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发展公共交通系统。

  近日,有国外交通领域专家为羊城交通把脉后,建议收取道路拥挤费以缓解交通压力。一个争议性话题也由此引发——广州是否也应该收取交通拥堵费?本版刊登以下三篇文章进行讨论。

  ——编者的话

  近日,来自英美和国内的11名交通领域专家齐聚广州,为羊城交通把脉。有专家目睹了广州交通拥堵现象之后,建议收取道路拥挤费以达到限车目的。

  此前,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地均曾有过征收交通拥堵费的构想,似乎收取交通拥堵费是缓解道路拥堵的不二法门。可是,交通拥堵费果真就能立竿见影、“药到病除”吗?

  提及收取交通拥堵费,伦敦、新加坡等国外城市收取交通拥堵费的所谓“国际经验”被屡屡提及,奉为圭臬,尤其是“伦敦经验”。但是,国外城市收取拥堵费,是建立在拥有高度便利的公交系统基础之上的。以伦敦为例,就有12条地铁线路组成的400多公里的地铁线路网,以及8500辆公交车往返于700多条公交线路之上,与轻轨、铁路等构成了发达的公共交通系统,能够保证伦敦市民快捷舒适地出行。但是,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高峰期苦等不来、拥挤不堪的102路电车,看看地铁三号线高峰时段每平方米平均超过9个人的拥挤程度,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底气在收取拥堵费的同时,可以确保市民快捷舒适地出行?

  再看伦敦收取拥堵费的效果。据报道,行政费用居高不下,花掉了伦敦拥堵费收入的一大部分,用于改善公共交通系统的费用反而被削减。而根据旅英学者范慧勇的亲身观察研究,尽管伦敦2003年刚开始收取拥堵费时车流量减少了15%~20%,但如今车流量已基本恢复到原来水平,拥堵照旧。而征收的拥堵费用于投资公汽、行人、残障、自行车专用线路的环保、人性化项目扩建,使自行车流量增加了12%,反而形成了“越收越堵”的窘况。

  退一步讲,即便非要收取交通拥堵费,除了公交车,公务车和出租车占较大比重,可公务车对费用成本不敏感,出租车则可以将收费转嫁给乘客。剩下私家车“独受煎熬”,不仅限车效果难以实现,也会制造不公平感。况且,征收交通拥堵费还会增加商务成本,影响物流等行业发展,如此,岂非削弱广州作为中心城市的经济文化辐射能力?

  交通拥堵,原因包括汽车保有量攀升、交通设施不足、交通规划管理不善、交通文明欠缺等多种因素。比如高峰期的“潮汐现象”,就是因为主城区功能过于集中的城市结构问题;天河体育中心附近交通格外拥堵,则跟那一带商业城、写字楼布局密集、人口密度大等城市规划特点不无关系……

  而破解交通拥堵难题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比如,控制私车保有量、限制公车、大力发展地铁和快速公交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和道路建设、合理分配中心城区道路资源、改善交叉路口通行瓶颈、完善交通信息预报系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比如人口密度高于广州的香港,并没有收取交通拥堵费,交通照样井然有序,这就要归功于其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有效的交通管理,尤其是“公交优先”的政策。数据显示,九成香港居民选择公交出行。

  好在另外的一些消息令人振奋。3月2日,广州地铁4号至20号线规划图公示,地铁网络四通八达;3月6日,BRT单日客流总数达到80.35万人次,重新刷新了最高客流量纪录……这些举措才是广州缓解交通拥堵的“灵丹妙药”。本来,“条条大道通罗马”,为什么非要走交通拥堵费这条“羊肠小道”呢? (史均,媒体评论员)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