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篪:中国发展源于经济社会进步 非对外扩张——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杨洁篪:中国发展源于经济社会进步 非对外扩张
2010年03月22日 14: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3月22日电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21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上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的发展来源于自身的经济社会进步,而不是对外武力扩张。

  杨洁篪指出,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道路。中国的发展来源于自身的经济社会进步,而不是对外武力扩张。中国的发展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不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坚持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把自身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实现共同发展。

  全文如下: 

  深化理解共识 促进合作发展

  ——在第十一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上的演讲

  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并向大家介绍中国的外交政策。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春分,中国人讲“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值此世界经济萌发新芽、但复苏基础仍然脆弱的关键时刻,本届论坛以“中国与世界经济:增长·调整·合作”为主题,邀请国内外经济、学术界知名人士共聚北京,听取各方声音,凝聚各方智慧,共商应对金融危机和后危机时代挑战之道,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我预祝本次高层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女士们、先生们:

  今年是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刚刚过去的十年既是危机与变革的十年,也是合作与发展的十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加迅猛,多边主义和互利共赢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伴随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伊拉克战争、国际金融危机、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上升等一系列国际大事,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振荡、体系大变革、格局大调整、合作大发展的新阶段,出现一系列新特点新趋势。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发展方式酝酿新的重大变革。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一度陷入严重衰退,目前经济开始企稳回升,但深层次问题并未根本解决。金融危机加速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机遇和增长点。各国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发展趋势,加紧调整各自经济增长和发展战略,力争在未来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主动。

  二是国际经济体系进入改革和构建的重要时期,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的呼声更加强烈。金融危机使现行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弊端暴露无遗,改革成为普遍共识。二十国集团峰会实现机制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全球经济治理机制逐步向着更具代表性、更加公平高效的方向发展。但国际经济体系改革十分复杂,改革进程将是漫长和曲折的。

  三是国际力量对比格局出现新的此消彼长,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继续上升。发展中大国日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有利于推动世界格局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但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相对滞后,实现发展经济、消除贫困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四是国际关系进入新一轮调整互动期,围绕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合作不断深化。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任何国家都无法单独应对。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思想不合时宜,同舟共济、互利共赢才是生存和发展之道,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发展成为处理相互关系的普遍共识。

  女士们,先生们:

  21世纪头十年,中国也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有效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全面深化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促进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和地区热点问题,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一切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和独特建设性作用,表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发展。据统计,2009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和全球最大新兴市场。中国积极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合作,在危机肆虐期间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推动成立了1200亿美元的亚洲外汇储备库,对外签署了6500亿元人民币的国际货币互换协议,为促进本地区和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举措,推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取得积极重要成果,为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承担着越来越多与本国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我国已经兑现对联合国《千年宣言》的承诺,向1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济援助,累计免除49个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我们向发生地震、海啸等灾害的国家积极捐资捐物,并派遣多支医疗队和救援队赴当地实施人道救助。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国际维和行动,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累计向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上万人次,中国维和官兵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正在尽最大的努力,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力所能及的重要贡献。

  同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和面对的困难也不容忽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发展中国家。我国人均GDP排在世界100位之后,尽管30年间脱贫人口接近于美国全国的人口,但贫困人口总数在世界上仍然排名第二。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还处在较低层次,目前仍有1000万人没有用上电。我国还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业等方面的竞争力还较弱,出口几亿件衬衫才能换回一架空客或波音飞机。我国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难题世所罕见,哪一个解决起来都很不容易。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现代化,还需要付出艰苦努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的外交以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己任。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即使是在十分贫穷落后的年代,我们也是铮铮铁骨、毫不妥协。同时也要看到,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道路。中国的发展来源于自身的经济社会进步,而不是对外武力扩张。中国的发展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不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坚持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把自身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实现共同发展。中国的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和对外合作,通过互利互惠,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做出了贡献。中国的发展得益于一个总体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我们也以自己的发展更好地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中国的发展坚持的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精神,既使将来强大了,也绝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总的说,中国的发展不会损害任何国家的利益,而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机遇,更大的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

  2010年是世界格局和国际经济体系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一年,也是我国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今年外交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进行了重要部署。我们将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全方位开拓对外关系,坚定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重点要完成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积极推动全方位外交。我们将不断充实和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继续全面发展与各大国的关系,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统筹协调好双边外交与多边外交、国别区域外交与各领域外交工作。

  二是为国内保稳定、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我们将加大经济外交工作力度,积极配合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继续参与应对金融危机的国际对话与合作,坚决反对保护主义,与各国一道,共同推动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和发展。

  三是重点搞好峰会外交和世博外交。今年是多边峰会的高峰年。中国领导人将出席二十国集团金融峰会、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金砖四国”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三次世界议长大会、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多边外交活动。我们将继续以多边峰会为重要平台,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变革,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等国际合作不断向前发展。

  上海世博会是我国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举办的又一场国际盛会,也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世博会。届时可能将有近百位外国政要莅临上海,许多外国观众也会纷至沓来。世博会不仅是上海的、中国的世博会,更是世界的世博会,为各国人民展示发展成果、增进了解与友谊、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中国将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将上海世博会打造成一座世界人文交流的友谊之桥。

  女士们、先生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当前世界各国重新认识和思考发展理念、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关键时刻,借鉴包容、博采众长成为必然选择。“听取世界的声音,探索中国发展之路”是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宗旨。我相信秉持这一宗旨,本届论坛一定能为增进中国与世界的对话、理解与友谊做出积极而独特的贡献。让我们携手努力,为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谢谢大家。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