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树地震救援特写:守候72小时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青海玉树地震救援特写:守候72小时
2010年04月17日 08: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北京4月17日电 题:守候72小时

  中新社记者 王祖敏

  至17日7时49分,青海玉树地震过去了整整3天。在这被称为救援黄金时间的72小时里,震区玉树成为中国人最为揪心的牵挂。

  痛心:灾情严重 救援难度大

  14日上午7时49分,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受灾人口达10万人。截至16日17时,地震已经造成1144人遇难,417人失踪,11744人受伤,其中包括重伤员1192人。更令人痛心的是,玉树强震造成近14万平米的校舍受灾,逾百位莘莘学子就此终结了他们的尚未完全开启的人生之路。

  据不完全统计,玉树地震已致震区八成民宅倒塌。中新社前方记者报道,从玉树机场赶往震区,沿途倒塌房屋随处可见,道路损毁严重,正在建筑的桥梁也成为危桥。在玉树县城,街道两边老旧房屋大都整体垮塌,不少楼房也都有大小不等的明显裂缝,基础设施严重受损。

  震后三日,灾区的夜间温度都在摄氏零度以下,昼夜温差大。恶劣的气候环境,使仍在废墟下的幸存者遭受更大的生命威胁,给灾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也造成极大影响。

  玉树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此次强震使得本来崎岖险峻的交通雪上加霜,救援人员、设备和物质难以及时送达,灾民和先期抵达的救援人员医疗、后勤尚无法满足。而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震区,高原反应正在困扰越来越多的外地救援人员。至十六日,已有多名救援人员因“高原病”不得不离开灾区。

  感动:不离不弃 生死相依

  在玉树地震的72小时里,无数双浸润在泪水中的眼睛也通过媒体目睹了无数次的感动——

  感动来自于遥远的南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核安全峰会和“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二次会晤并对巴西进行访问后,推迟对委内瑞拉和智利访问提前回国。那句发自肺腑的话语使人闻之无不动容:“目前,中国政府正在紧急组织抗震救灾斗争。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

  感动来自于穿梭在灾区帐篷里、废墟间的那位两鬓斑白的68岁老人。4月15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飞抵灾区考察灾情,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在看望灾民时,温家宝多次眼含泪水。在面对被地震夺去父母的4岁小曲扎时,温家宝说:“爷爷看你来了,不哭,不哭,要坚强!”这位大国总理颤抖的声音,传递着一个老人最温暖的问候。

  感动来自于灾区争分夺秒的脚步声。在“黄金72小时”的救援时间里,救援人员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将一个个幸存者从黑暗的废墟里托向光明。

  感动来自于一份客死他乡的悲壮。46岁的香港人黄福荣8日刚到玉树的“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做义工,地震发生后,本已跑出倒塌院舍的黄福荣得知多名孩子和老师仍然被困后,又义无反顾地折回协助搜救,在协助救出几名师生后,他在一次余震中不幸罹难。

  感动来自于废墟下的感恩之情。14日晚,消防队员正在营救一名被困16小时的女孩,女孩在废墟中用虚弱的声音对救援人员说:“真的谢谢啊,我打扰你们了。谢谢!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感动来自于废墟中那一双双开裂的手。出于对逝者和其家属的尊重,救援人员到发现有遗体的地方,放弃了大型机械,用双手慢慢将周围清理干净,然后将遗体很小心的捧出来。

  感动来自于数以百万计网友的祝福和各慈善机构不断刷新的善款数据;来自于各方生死不离的坚持和无数民众分分秒秒的守候……

  欣慰:各方纷伸援手 灾区秩序稳定

  地震发生后,灾情就是命令。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人士到普通百姓,一双双援助之手使得各项救援工作及时迅捷、有条不紊地展开。

  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武和平介绍,截至16日,公安机关到达玉树的救援人员近2000人,其中特警480人,保证了灾区秩序的平稳。中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陈贤义表示,在卫生防疫工作人员的努力下,目前地震灾区没有出现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灾区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正在逐渐恢复中,救灾物质和医疗、救援人员陆续抵达。

  与此同时,灾后重建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在灾区考察期间,温家宝总理多次重申,我们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建设一个新玉树,让玉树人民拥有安全、舒适、民族风格浓郁的新家园。

  在各路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图片:废墟边的一群孩子或几个僧人,对着镜头,“高原红”的脸上露出微笑。这种“废墟上的笑”,当然可以理解为坚强,但那一抹笑容里还渗透着对救援的感恩和信赖,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期待。

  玉树地震“黄金72小时”虽然过去,但对生命的拯救不会终止。我们虔诚期盼,在未来的救援过程中会有更多生命奇迹出现。(完)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