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召开小麦春耕座谈会 力争夏粮首战告捷——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农业部召开小麦春耕座谈会 力争夏粮首战告捷
2010年04月25日 22: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4月25日电 据农业部网站消息,农业部4月23日在河北召开11个小麦主产省春耕生产形势座谈会,分析当前小麦生产形势,落实农业生产扶持政策,安排夏粮中后期田间管理工作。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强调,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力争夏粮首战告捷。

  危朝安指出,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复杂、任务繁重。去冬以来,西南地区出现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造成夏收粮油减产;北方冬小麦主产区出现多年少有的低温天气,小麦生育期普遍推迟;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渍害;东北、西北降雪偏多、气温回升缓慢,春播生产受阻;新疆、内蒙古等地遭受历史罕见寒潮冰雪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困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及时多次召开会议部署春季农业生产和抗灾救灾工作。近期,国务院在已有政策的基础上,又出台了扶持农业生产的11条政策。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促进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的坚定决心,为抗击干旱低温、夺取今年粮食和农业丰收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条件。

  危朝安强调,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国务院出台进一步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些政策信号非常强烈,重点非常突出,目标非常明确。农时不等人,要全力以赴落实好政策,支持农民搞好生产。各级农业部门要主动协调,积极配合,强化督查,密切跟踪,尽快把这些政策落实到位,最大限度调动基层和农民生产积极性。要把补助资金尽快兑现到户,鼓励农民加大生产投入。要把工作做细做实,每一个细节都要周全,每一项工作都要妥当,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给农民的实惠不缩水。要扩大宣传,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认真解读政策,大力宣传政策,扩大政策效应,使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再掀春耕生产热潮。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出台更多支持政策,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危朝安指出,今年国家困难多、自然灾害重,西南地区夏粮因旱减产,青海玉树又发生7.1级地震,夏粮收成的好坏对保持国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管理好通胀预期至关重要。11个夏粮主产省肩负夏粮增产的责任更大、任务更重。现在距小麦大面积收获还有近40天时间,正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各地要坚定夏粮丰收的目标不动摇,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努力做到夏粮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放松,一环紧扣一环地加强指导,一项措施一项措施地狠抓落实,全力打好夏粮生产这场硬仗。一要突出抓好“两病、两虫”防控。重点做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吸浆虫、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控,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病虫信息,落实防控责任,适时开展应急防治,大力开展病虫统防统治,有效减轻病虫危害。二是安全过好“三关”。密切与气象部门联系,高度关注重大天气变化,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早做好灾害防范技术物资准备,过好“倒春寒”、干热风、倒伏等三个关口。三是准备好“双抢”农机具。针对今年小麦生育期推迟、收获期集中,夏收夏播农时季节紧的实际,精心组织农机跨区机收机播,突击抢收抢打、确保颗粒归仓,抢前争农时、扩大机播面积,确保夏播种足种满。

  危朝安指出,受低温天气影响,今年多数地区生育期推迟、茬口较紧,必须及早谋划,采取针对性措施,抢前抓早争农时,种足种满种好春播和夏播作物。要科学确定品种。根据积温、气候等条件,科学确定主推品种,尤其是针对播期可能推迟的实际,指导农民选用适期或偏早熟品种,要防止越区种植,确保安全成熟。要合理安排种植结构。重点是扩大玉米、水稻等高产作物面积。要扩大晚秋作物。鼓励农民扩大秋玉米、秋马铃薯、小宗粮豆等晚秋作物,种足种满,不留秋闲田。

  危朝安最后强调,目前,政策已确定、任务已明确。实现全年粮食和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对农业部门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工作成效的检验。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强化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一定要充满用于拼搏和奋发向上的工作激情,一定要保持一种执着的追求精神,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努力夺取夏粮丰收,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贡献。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