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两周年:民族特色撑起羌民震后的蓝天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汶川地震两周年:民族特色撑起羌民震后的蓝天
2010年04月28日 16: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社绵阳4月28日电 (刘贤)层层叠叠依山而建的羌寨、色彩艳丽古朴大方的羌绣、浓郁飘香风味独特的羌族美食……被汶川大地震摧毁家园后,聚居在四川省绵阳市等地的羌族人用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撑起了一片蓝天。

  “5·12”大地震两周年临近之际,中新社记者走访四川震灾区,见到了一群在震后重新拾起新生活的羌族同胞。

  见到丁绩兰时,她正坐在自家门前的矮凳上,用心绣着一块黑底红花的羌绣。听记者夸赞绣工精美,她不好意思地说,自己才刚学着绣呢,“村里有人的绣品已经送到北京,卖到国外。有一幅绣着羌族吉祥话“纳吉纳鲁”的羌绣还被送到上海世博会展出。”

  丁绩兰所在的村叫牛飞村,地处四川极重灾县平武县平通镇。这个村90%是羌族人,236户人中216户的房屋全部倒塌重建。

  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牛飞村人在震痛中,开始计划、经营未来。民俗接待成为首选。

  丁绩兰的家正是民俗接待点之一。2010年3月6日,丁绩兰家的民俗接待正式开张。在这里,游客可以在羌民楼房里品尝羌族美食,领略羌族风情习俗。丁绩兰说,目前定价是一人一天30元。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接待100多人。

  除了民俗接待,牛飞村的家庭妇女现在大多在学着做羌绣。丁绩兰说,羌绣技法是一位名叫沈艳燕的志愿者主动来村里传授的。一幅小的普通的羌绣能卖35元,大一些的能卖70元、100元不等。“销路是不愁的!”丁绩兰说,“沈老师会把我们的绣品收购,然后再统一出售。现在我们村很多家庭妇女都把羌绣当成副业在做。”

  地震后,部分羌民家园被毁,原有的田地也大多不能耕种。转变家庭收入来源成为不得不作出的改变。所以,发生在牛飞村的变化,也同样在其他羌民聚居地“复制”着。

  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擂鼓镇,一座由青灰色羌族特色楼房组成的寨子矗立在群山之间、小河之畔。这里就是专程到北川视察的温家宝总理亲题寨名的新生羌族山寨——吉娜羌寨。

  进入寨门,沿着依山势蜿蜒于民房之间的车道漫步,随眼可见“羌绣”、“羌寨饭馆”等字样的招牌。

  陈欢,20多岁,穿着一身传统的羌族服装,正在照看着自己的杂货摊儿。摊子上摆着琳琅满目的民俗特色商品:羌绣、牛角梳、羊角梳、民俗饰品等等。

  陈欢说,地震后,原来的土地或被破坏,或被征用,已经不能再靠种粮维生。摆个杂货小摊儿每天至少可以卖几十元钱的商品,基本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过好。除了摆摊儿,陈欢家还打算把三层小楼的房子改造成小旅店。“家里可以隔出6个房间”,陈欢说,“我们收费比较低,一个人就40元钱一天”。

  说到今后的打算,陈欢显得信心十足。“这里马上就会建好门店。”陈欢指着不远处的一排仿古木质房子说,“我以后会多卖有羌族特色的商品,比如我自己绣的围裙、钱包、衣服”。“全手工的制作,游客肯定会有兴趣!”陈欢胸有成竹地说。(完)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