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测绘导航技术跨越发展 为武器装上“眼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解放军测绘导航技术跨越发展 为武器装上“眼睛”
2010年05月13日 08:54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信息化战场作战态势实时显示
利剑出鞘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2010年1月17日凌晨0时12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绚丽的橘红色火焰照亮了夜空。

  这一刻,北斗卫星经长征运载火箭奋力举起射向苍穹,在天地间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这一刻,标志着我军军事测绘导航技术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60年来,我军军事测绘导航从无到有,从有到全,实现了一次次重大跨越:从传统手工作业到计算机数字化、网络化作业;从地面测量到航空、航天测量;从传统地图保障到导航定位、精确授时;从单一保障作战指挥到保障作战指挥系统、部队行动和武器平台。

  60年来,“勇攀测绘高峰”,建立适应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和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测绘保障体系,成为我军测绘兵不懈追求的崇高目标。

  ●制图手段由手工作业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变——

  计算机成为测绘兵的“最爱”

  打开电脑,“数字地球”会带你畅游世界各大奇观,感受震撼而不必远行;打开手机,“数字地图”会指引你漫步园林小径,感受惬意而不会迷途。数字技术在使人类生活更加快捷便利之际,其在军事上的应用也更趋极致。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计算机技术在西方军事领域率先运用。那个年代,在中国几乎没有人把测绘与计算机联系在一起。

  小笔尖、三棱尺是测绘兵手中的标配“武器”。他们一手握笔,一手扶尺,伏案一坐数小时,一笔一笔绘制地图数万个点、线、面符号。

  “传统测绘效率低、周期长、已成为制约部队战斗力生成的‘瓶颈’,必须尽快建立新型测绘保障体系!”谈起此事,中国科学院院士高俊至今感触颇深。以高俊、王家耀为代表的专家团队历经多年攻关,在全国率先建起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工程专业。传统测绘制图手段逐渐被计算机数字化辅助系统取代,形式多样的数字化制图软件应运而生,功能强大的全数字测图系统、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等相继问世,数字地图实现了信息获取、处理、管理和分发服务全过程数字化。

  如今,计算机成为测绘兵的“最爱”。看!他们轻点鼠标,纵横交错的经纬线不断变换链接,一会儿功夫,一幅美观清晰、高精度的彩色数字地图便完成了。“过去制作一幅这样的地图需要十几个人,耗时几个月才能完成,现在的变化从前想都不敢想。”总参某测绘大队工程师孟繁枝感慨不已。

  ●信息获取手段由地面向航空、航天转变——

  为武器装备装上“眼睛”

  上世纪60至70年代,一场测图会战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大规模展开。数支测绘部队靠人扛牛驮将大量测绘仪器和物资搬上这片“生命禁区”,用了整整15年完成了近140万平方公里“无图区”测绘任务。

  站在“世界屋脊”之上的中国测绘兵发现,人类已经迈进了宇航时代。1965年,美国宇航员获取了第一组地球相片,摄影测量技术从航空转向了航天。

  于是,中国测绘兵追赶的脚步越来越快。

  1987年9月9日,是中国军事测绘导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遥感测绘卫星发射升空。胶片成功回收冲洗,巍峨的山川、蜿蜒的河流、高楼林立的城市清晰可见。“成功了,精度超出想象”,当时参与航天摄影相机设计制造的研究员王任享手捧照片不禁热泪盈眶。

  随后,数颗航天摄影测量卫星成功发射。到20世纪末,测绘科技工作者不断改进数字摄影测量系统、数码航空摄影相机等一系列尖端测绘技术,使我国航天摄影测量技术逐步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如果说“两弹一星”为我军解决了“枪”和“弹”的问题,那么航天摄影测量则解决了“靶心”坐标的问题。现代战争中,将精确影像数据装入武器装备的“数据方舱”,武器装备就像装上了“眼睛”,自动进行地形影像匹配,掠沙丘、穿山谷,直击敌要害目标。

  2004年,一颗具有实时传输功能的试验卫星成功发射。实验证明,卫星能够提供长期稳定的全球影像数据,这为研制建设新型传输型测绘卫星系统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军事测绘导航摄影测量从地面走向航空,从航空走向航天,我测绘兵终于实现了“千里眼”的梦想。

  ●职能任务向测绘与导航定位、军用授时共同发展转变——

  拓展测绘导航新职能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房屋倒塌、人员死伤、交通受阻、通信中断。

  当尘烟未尽、通信未通的时候,一支部队率先进入汶川,第一时间发出了灾情报告。

  是什么在指引他们顺利急行?是什么在接转灾区求生的信息?

  这一切源于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导航定位、报文通信、高精度授时三大功能,不仅解决了“我在哪”的定位和“你在哪” 的感知问题,还能高效快捷地实现“我”与“你”之间的信息传递。

  在抗震救灾中,救援部队与指挥部建立起一条条承载生命信息的通道。

  上世纪90年代,美国正式向全球开放GPS民用信号。低廉的GPS终端机加上免费的信号,导致GPS在国际市场迅速扩张。时至今日,从道路导航、远洋运输、工程测量到金融、电力等领域,GPS系统已经渗透到众多国家方方面面。人们担心,一旦GPS信号发生问题,数字信息系统、通信系统、电力系统等将面对难以估量的局面。

  如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发展世人瞩目。2003年5月25日,第3颗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建立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据介绍,2020年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建成覆盖全球的导航定位系统。

  ●保障对象向作战指挥系统等综合保障转变——

  保障能力实现“漂亮转身”

  2009年初春时节,一场联合作战演练在南方某基地展开。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测绘兵轻点鼠标,一道道测绘指令信息迅速传输到各测绘保障点,诸军兵种火力在精确坐标指引下,如同“利剑”出鞘一同刺向目标。

  “过去,测绘兵只能为部队作战提供单一的测绘保障。如今,多品种、多比例的数字地图,多样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测绘信息系统,为作战部署、部队行动、多种武器平台提供快速而准确的测绘信息保障,真正成为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总参测绘局领导欣慰地介绍。

  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战场态势瞬息万变,准确、实时把握作战信息,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联合作战的“中军帐”里,测绘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天地一体化的军事遥感测绘技术体系已经成为作战指挥员获取多层次、多角度、全天候实时战场态势情报的重要支撑。

  反恐行动的演兵场上,战场环境仿真系统逼真地将“战场”展现在指挥员眼前,从战前的信息采集、方案制订、战场侦察、信息更新,战时的军事指挥到战后的战果评估,测绘兵全程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不仅架起了训练场和战场的桥梁,而且使参演人员能够深入研究、分析、评估作战方案和计划的优劣,战场环境仿真系统真正成为厉兵秣马的重要平台。

  武器装备的“数据方舱”里,测绘兵为其源源不断地注入最新的数据,向各军兵种提供准确、连续的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大幅度提高部队的指挥控制、多军兵种协同作战和快速反应能力。(本版稿件除署名外由刘继红、何峻、付勇胜、李沛功采写提供;图片由总参测绘局提供)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