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下水道是支撑城市的“里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媒体评论:下水道是支撑城市的“里子”
2010年05月13日 11:4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整治“水浸街”无疑应该抛弃目前各地热衷的“打补丁”方式,哪里堵就治理哪里,这样永远都根治不了。

  “争取逐渐把现有排水系统防洪排涝标准提高到五年一遇”,前日,在广州市“5·7”特大暴雨防御及善后处置情况新闻通气会上,市三防总指挥部指挥、市水务局副局长欧阳明透露:此次特大暴雨暴露出广州排水系统防洪排涝标准偏低。目前,广州中心城区现有6000多公里排水管网,达到一年一遇标准的仅占总量的83%,达到两年一遇标准的仅占总数的9%。

  对于这场特大暴雨创下的广州“三个历史罕见”,我们耳熟能详。这是一场史上少见的强降雨,客观事实不容忽视,但当具体数字被公布,还是不免愕然:初步统计全市经济损失约5.438亿元。受灾人口32166人,中心城区118处地段出现内涝水浸,其中44处水浸情况较为严重;全市近万个地下停车场中,有35个遭受不同程度的水淹,1409台车辆受淹或受到影响,其中这一数字仅包括地下停车场被淹车辆,不包括停在露天停车场以及在路上行驶的车辆。一夜间,车库变水库,汽车变潜水艇,广州变水城,而且,“5·7”的那场特大暴雨正式拉开我省汛期的序幕。

  “水浸街”已经是个老问题,去年广州花了9个亿专门治之,因此对于这场特大暴雨,市民除对水浸的原因大惑不解外,也对水务部门治水浸街工作的效果提出质疑。难道真的是“越治越浸”?恐怕不然。众所周知岗顶是传统的水浸黑点,此次却神奇地未受牵连,与去年3月28日广州发生的第一场强降雨比较,今年岗顶的设计重现期为五年一遇水平,已具备防御同量级降雨的排涝能力,整治过的黑点这次明显比其他地方要好。事实证明,关键不在于“越治越浸”,而在于有无找到治理的重点。

  广州市社科院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黄石鼎直言,当前城市建设只关心高楼大厦等可见系统,对地下排水等不可见系统太轻视。诚然,这已经不是哪一个城市的问题,问题只是有些城市侥幸没有碰上“历史性大雨”而已。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缺陷是普遍现象,整治排水钟情于“头痛医头”,因此,结果往往是治了这里、堵了那里,解决了老问题,又来了新问题。广州表态争取逐渐把现有排水系统防洪排涝标准提高到五年一遇,这意味着管理者已经把整治城市排水工程全面提上日程,但整治“水浸街”无疑应该抛弃目前各地热衷的“打补丁”方式,哪里堵就治理哪里,这样永远都根治不了。

  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如果还只停留在如何尽快地将城市雨水直接排放和简单地依赖“雨污分流”等传统观念上,已明显地不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我们常可以在欧美电影中,看到城市地下如同人造河般蔚为壮观的排水系统。曾经风靡一时的美剧《越狱》,男主角迈克的越狱之旅就是从庞大而复杂的下水道开始的。女作家龙应台曾说过:验证一个国家和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因为,“它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你要等一场大雨才看出真面目来”。

  作为城市建设,我们必然需要有高参入云的建筑、整洁如新的街道、朝气蓬勃的绿化带,这是城市的“面子”,但也同样需要诸如下水道系统这种支撑城市的“里子”。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句话某种意义上对我们也适用———下水道,也在彰显和考验着职能部门的智慧与良心。从整体规划入手,将防洪排涝标准提高到五年一遇,让远离“水浸街”变得可期。南方日报评论员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