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卫勾画玉树重建蓝图: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强卫勾画玉树重建蓝图: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
2010年05月16日 12:51 来源:《求是》杂志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一场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袭击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昔日美丽的玉树草原顿时满目疮痍,众多鲜活的生命顷刻陨落凋零。

  这次强烈地震,一是震级高,达到7.1级,为当地有历史记录以来最强烈的地震。二是损失重。据民政部门初步核实,玉树地震造成2690人遇难,262人失踪,1.2万多人受伤,其中重伤1000多人。受灾最重的结古镇,平房全部倒塌,楼房倒塌过半,没倒的全有裂缝,成为危房。214国道出现多处滑坡沉陷,10座桥梁发生移位。地震发生后县城供水、供电、通信基本瘫痪,设施破坏严重。三是抢险救灾难度大。玉树平均海拔4400米,高寒缺氧,夜间温度零下7—8度,重灾区地带狭小,给抢险救援、群众安置和恢复重建带来较大的困难。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迅即对抗震救灾工作做出全面安排部署。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紧急动员,各路救援大军千里驰援、抢救生命,灾区各族干部群众临危不惧、奋起自救,再次谱写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地震发生后第七天,实现了从应急救灾到有序救灾的全面转变,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阶段性重大成果。

  ——以最高的效率抢救生命、救治伤员。坚持把救治人的生命作为第一位的任务,不放弃、不抛弃,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截至4月22日,累计从废墟下救活1455人。迅速组织大批医护人员、救护车、药品和医疗器械,派遣医疗专家参加和指导救治伤病员。加强军地协调和陆空协调,迅速将全部重伤员转运到西宁、格尔木、成都、兰州、西安等地医院以及兰州军区等部队医院医治。同时,加强卫生防疫工作,目前灾区没有传染病暴发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以最优的服务妥善安排群众生活。地震造成群众家园被毁、财产损失,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服务妥善安置好群众生活,成为重中之重。在全国各地、各族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紧急从全国各地组织调运棉帐篷、食品、饮用水、药品等救灾物资,加强运输、接卸、发放等环节的有机衔接,建立临时帐篷社区集中安置群众,把救灾物资及时、有序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截至5月4日,已发放帐篷7.2万多顶,棉被18.9万多套,棉衣近12万件,方便面、饮用水近4000吨,折叠床2万个。目前,受灾群众已全部住进帐篷,做到了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医治。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家庭人口数量,科学增配帐篷、火炉、行军床、粮油、砖茶等物资,确保群众在过度安置期住得比较方便舒适,能吃上热饭、喝上热水,有比较丰富的文化生活。

  ——以最快的速度抢救恢复基础设施。震后第一天,紧急修复了被损毁的道路交通。当晚8点全面恢复机场通讯,次日凌晨5点开始恢复玉树县通讯。震后第二天,基本恢复了供电和供水,指挥部、安置点、医疗点等重点部位电力供应得到保障,部分地段供水系统得到恢复。震后第七天,解决了重灾区结古镇临时安居点和结古镇以外8个乡镇的供水问题。

  ——以最强的举措恢复正常社会秩序。积极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为辅的灾区物资供应体系,设立救灾物资集中地,及时有序地把救灾物资发放到群众手中。组织西宁市一些大型商业企业到灾区开展经营,引导全社会尽快有序恢复商业活动。震后第六天,市场恢复营业,群众急需的日用品开始销售,银行、邮政临时营业网点开张,商业秩序开始恢复,人心趋于安定。迅速落实中央对灾区救助补助的具体政策,及时安抚遇难人员家属、受伤人员。震后第四天,玉树州孤儿学校率先复课,目前,所有停课的学校已全部复课。集中建设州、县、乡党政机关活动板房集中办公区,党政机关日常办公秩序全面恢复。

  ——以最早的时间启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玉树地区海拔高、建设施工时间短,一年有效施工期仅有5个月,恢复重建任务极其艰巨。震后次日,我们立即派人到四川学习汶川灾后恢复重建的经验。16日晚,部署启动灾后重建的前期工作。震后第七天,省委省政府召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正式部署启动灾后重建工作。

  玉树抗震救灾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成绩,一是靠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深切关怀。胡锦涛总书记提前结束出访,一回到北京,就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并亲临灾区看望慰问干部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温家宝总理在震后第二天和第17天两次到灾区视察,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出明确要求。吴邦国、贾庆林等各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别以打电话、到灾区视察等方式表示慰问、作出指示。受党中央、国务院的委托,回良玉副总理连续四次赶赴灾区,深入一线视察灾情、慰问群众、指导工作。二是靠人民子弟兵的冲锋在前、无私奉献。人民军队视灾情为命令,以最快的速度开赴灾区,开展搜救营救、维护秩序、护送物资和医疗救治等各项工作,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赢得了灾区干部群众的高度赞誉。三是靠全国人民的倾力相助、大力支援。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30个兄弟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及时组织资金、物资、人力、设备支援灾区,一些企业、慈善人士、志愿者从四面八方汇集玉树抗震救灾。截至5月4日,全省共接受捐赠资金36.63亿元,救灾物资折价6.85亿元。四是靠全省上下快速反应、迅速行动。地震灾害发生后,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赶赴灾区开展救助,全省上下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指挥体系运转高效、协调有序。五是靠玉树广大干部群众奋勇自救、共渡难关。州委州政府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动员全州党员干部,冒着余震危险,走村入户,查看统计灾情,组织自救。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组织带领下,灾区各族群众包括广大僧侣互帮互救,齐心抗灾,共同绘出了各族同胞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生动画卷。

  “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玉树地震灾区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宏伟目标,极大地鼓舞了玉树灾区各族干部群众,极大地鼓舞了青海各族人民。我们将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视察灾区的重要讲话精神,着眼于建设新校园、新家园和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奋斗目标,坚持一手抓有序救灾和恢复重建,一手抓科学发展和维护稳定,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攻坚克难,让一个更加美丽、更加富饶、更加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早日伫立在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

  ——全力以赴夺取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坚决贯彻科学、依法、统一、有力、有序、有效抗震救灾的要求,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动、更加科学的方法,坚决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继续全力以赴挽救生命、救治伤员,让伤病员得到及时有效的身体治疗和心理慰藉。继续加强卫生防疫工作,坚决防止传染病的发生,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继续妥善安置好群众生活,建设好群众集中安置点,让受灾群众有热饭吃、有热水喝、有比较舒适的住所、有足够的御寒衣被、有病能治、孩子有学上。继续全力以赴全面恢复基础设施,确保通讯、供水、供电得到有效保证。继续全力以赴重建社会正常秩序,全面恢复学校上课、商店营业和党政机关办公。继续全力以赴加强社会管理,加强群众思想工作、宣传舆论工作、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引导好群众情绪,凝聚好群众力量,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全力以赴实现灾后重建的宏伟蓝图。用三年时间,完成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使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玉树州州府建设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特色突出、环境优美的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城市、青海藏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地区。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保护生态、统筹兼顾,建设更加结实舒适的城乡居民住房,建设更加先进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更加发达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建设更加繁荣的民族文化,建设更加和谐的生态环境,建设更加文明的社会秩序,让每一个玉树人都住进新家园,过上新生活,拥有新幸福。

  ——全力以赴开创科学发展的美好明天。抗震救灾中源源不断地来自全国的救援力量、救灾物资,再一次告诉我们,发展才是硬道理,国家的综合实力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物质保障。要继续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更加坚决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自觉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积极地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奋力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奋力夺取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新胜利,让青海与全国一起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让青海各族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奋斗目标,必须以坚强的党性、优良的作风和强有力的组织作保障。要牢固树立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大力发扬“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弘扬实干精神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坚守岗位、恪尽职守、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到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带领广大群众全力以赴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切实加强灾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建设,配齐配好基层干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各级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玉树不倒,青海常青!地震摧毁了我们的房屋和家园,但摧不垮我们的精神和意志;灾难夺去了我们的亲人和同胞,但夺不走我们的信心和勇气。我们坚信,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有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玉树草原的格桑花一定会盛开得更加绚丽,玉树大地的“锅庄”一定会舞动得更加奔放,美丽玉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大美青海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中共青海省委书记)

参与互动(0)
【编辑:唐伟杰】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