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重申“刑讯逼供不能采信”之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时评:重申“刑讯逼供不能采信”之后
2010年06月01日 10:46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联合发文强调,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言词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新京报》5月31日)。

  尽管赵作海冤案终于大白于天下,但是对当事人造成的伤害,显然不是几十万赔偿就能一笔勾销的,至于冤案背后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当然更不能被一笔带过。从这个角度来看,强调“刑讯逼供不能作为定案证据”,不失为“亡羊补牢”之举。

  事实上,刑讯逼供本来就是执法违法,违法取证居然被作为定案证据更是不折不扣的司法儿戏化,对此,专业的司法人员没有理由不知道。既然“刑讯逼供”并非缘于无知,且“刑讯逼供不能作为定案证据”从来就是司法常识,此时加以重申和强调,固然有必要,但千万不能止于“重申”。

  不仅如此,“刑讯逼供”的背后,不仅仅是执法违法这么简单,更暴露出某些程序的漏洞。缺乏有效监督与约束机制的程序,必然成为司法违法的天然温床。既然“刑讯逼供”可以如此隐蔽,甚至对于刑讯逼供的认定也是缺乏约束的权力,再加上结案断案的任务指标,“刑讯逼供”的出现就不是偶然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真要让司法程序中不再给“刑讯逼供”留有余地,仅仅苦口婆心地强调还不够。赵作海的遭遇,其实并非缘于当时的刑讯逼供可以作为定案证据,恰恰在于对于刑讯逼供的监督和认定存在盲区。基于此,唯有完善对司法程序的监督与制约机制,让司法程序不再是个密不透风的“黑匣子”,权力才会收敛起腿脚,“刑讯逼供”也才不会再有用武之地。 (吴江)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