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地拆迁传言引关注 被评消失前最值得一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钟鼓楼地拆迁传言引关注 被评消失前最值得一看
2010年06月09日 07:45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实际上,在钟鼓楼广场上打麻将或在胡同里纳凉的人们,至今不曾接到官方任何形式的通知。

  这也是何戍中所担心的,因为以往有许多类似的“很糟糕的事情”,在操作之前不向百姓告知,时机一到即刻启动,根本挽救不及。

  在他看来,关于钟鼓楼地区改造,“在这么重要的地方做这么重大的事情,相关信息却不向住在这儿的老百姓完全公开”,这是“有关部门的工作方法有问题”。

  当然,他认为更有问题的,是“北京时间文化城”这一规划本身。在他眼里,钟鼓楼的“晨钟暮鼓”,已是对时间文化的最好说明,再修个“文化广场”来做注脚,是画蛇添足。

  同在这一文物保护区内的国旺胡同,目前为了修地铁已经夷平了不少院子,这令何戍中心痛不已。“修地铁是完全应该的,但需要拆那么多吗?”他反问道。

  “搬的目的不是为了拆”

  这些为保护胡同而呼吁的人,在安定门街道办事处主任耿学森看来,“都不在胡同里住,根本体会不到老百姓的苦”。

  狭窄的胡同里,既要过车,还有人来往,极易拥堵。一旦碰上雨天,情况更糟。他至今记得上任不久后的一次火灾,消防车只能停在平安大街上,隔着三四个屋顶朝失火的人家喷水。

  院子内的情况则比胡同里更要拥挤。钟楼湾社区居委会副书记李女士,上世纪70年代结婚后,住进草厂胡同丈夫家的房子时,院子里11间半房子,只住了3户,如今则挤着9户。豆腐池胡同李大爷住的院子里,13户人家的电表齐刷刷固定在院门上方,院子里偌大的空地,现在被私自搭建得只剩下进出的通道。

  耿学森从2005年开始担任街道办主任。这个中年男人称,自上任伊始,他便想为辖区里的老百姓“办实事好事”,但愁于“开发商不来投资”。因为在这1.76平方公里的面积里,西有钟鼓楼,东有国子监,到处是风貌保护区,“建个楼房还要限高”。

  这一度困扰了这位主任,但他很快就找到了突破点。2007年,耿学森带领安定门街道的几位区政协委员到平遥古城考察,谈兴正浓时,夜间响起的打更声激发了他的灵感,让他想起了晨钟暮鼓背后的“北京时间”这个概念。

  2008年东城区两会召开期间,耿学森正式提交了规划建设“北京时间艺术区”的提案。据他回忆,这份提案当时“让杨区长眼前一亮”,迅速被区长从众多提案中拿出来,作为当年的优秀提案供委员们讨论。

  但为了迎接奥运会和国庆60周年,这份提案被搁置了两年。到了2010年,提案内容直接进了区长的政府工作报告,“时间艺术区”变成了“时间文化城”。

  耿学森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历年来他主持下的拆迁,“老百姓都愿意走”,这让他们“共享了改革发展的成果”。

  确实有不少网友站在他这边——“那些住一晚上的都说好,让他住上10年,看他还会不会说这儿好。”

  何戍中也知道目前这些胡同的不好:不仅环境脏乱差,而且由于旅游管理不规范,变得闹哄哄。然而他同时强调,“存在问题,不是大折腾的依据。为了减轻人口压力,适当地搬走一部分是必须的和应该的,但搬的目的不是为了拆,更不是为了搞工程”。

  事情究竟到了哪一步?

  至于传言中的这场拆迁是不是为了“搞工程”,目前似乎没有人能说清。耿学森只是一再强调:“时间文化城只能说还停留在概念阶段,还没走到规划那一步。”

  但他同时坦承,跟负责这个项目的公司曾有过交流,感觉与自己当初的提案“有所出入”。他的提案所涉及的区域,“只是钟鼓楼现有的广场”。

  而这种“有所出入”,也让区长杨艺文不得不出面解释说:“媒体误会了。”5月12日,她亲自到安定门街道调研。在此之后,何戍中透露,东城区规划局和历史风貌保护办公室的领导,曾主动与他进行沟通。

  不过,当中国青年报记者向这些部门了解沟通的具体情况时,却得到了出人意料的答复。东城区规划局的工作人员在向领导请示后告诉记者:当时的沟通活动并没叫规划局。记者再次联系东城区新闻中心,对方表示:不方便接受采访,一切以东城区政府网站上风貌办发布的说明情况为准。

  在这份5月19日发布的《东城区历史风貌保护办公室负责人谈钟鼓楼风貌保护》的新闻稿中,负责人声明:“我们的目的是保护而不是破坏钟鼓楼历史风貌,更不是像有的传言所说的那样把钟鼓楼拆掉”,“北京时间文化城”不过是“初步概念性设想”,“东城区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钟鼓楼”。

  当记者试图进一步了解风貌办,5月29日东城区建委的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历史风貌保护办公室只是挂名在建委下面,“才成立不久,没做什么事情”。

  也正是在这一天,杨艺文区长来到了研讨会现场。她的到来并没有给居民们带来确切的答案,传言继续在胡同里流传。在豆腐池胡同,两位戴红袖章的老人,讨论起拆迁的事。其中一位指着百米开外的杨昌济故居,颇有意味地自问自答道:“知道那树下面的房子住的谁吗?住的主席的老丈人。”另一位老人则不大赞同:“早卖给私人了!”

  一直密切关注此事的何戍中表示,根据目前情况,“时间文化城”项目还“远远没到正式动工的那一步”,这些拥挤着人、生活和历史的胡同,暂时还不会被拆迁。“但现在没有百分之百的事情。”他又说。

  链接

  北京鼓楼:消失前最值得一看的地方?

  拆迁传言甚至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时代》每年评选“亚洲之星”,致力于发现这里的自然和人文之美。今年的榜单中,北京鼓楼地区被评为“消失前最值得一看的地方”——

  这种历史与生活并存的社区将很快让位于北京如火如荼、永不停止的城市建设。未来10年内,北京将耗资7.3亿美元,将鼓楼变成“北京时间文化城”,附有商城、博物馆和广场。(钟)鼓楼本身将留下,但附近的小店、酒吧、老院子可能会消失。保护主义者以前门开发为例,指出常住居民搬离后,前门虽然整洁,却没有生气。总之,如果你有时间,应当到鼓楼一带看看。 本报记者 王波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