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全文)(8)——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全文)(8)
2010年06月09日 08:53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第十章晋升(授予)军衔、授枪和纪念仪式

  第六十六条晋升(授予)军衔仪式

  晋升(授予)军衔仪式,通常在接到晋升(授予)军衔命令15日以内举行,也可以每半年集中举行一次。

  晋升(授予)军衔仪式,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晋升(授予)军衔仪式开始;

  (二)奏唱国歌;

  (三)宣读晋升(授予)军衔命令;

  (四)颁发晋升(授予)军衔命令状;

  (五)更换(佩带)军衔标志服饰;

  (六)奏唱军歌;

  (七)晋升(授予)军衔仪式结束。

  颁发晋升(授予)军衔命令状时,被晋升(授予)军衔人员在主席台前适当位置列队,面向主席台下方参加仪式人员成立正姿势;首长向被晋升(授予)军衔人员颁发晋升(授予)军衔命令状,被晋升(授予)军衔人员向颁发命令状的首长行举手礼后接过命令状。

  第六十七条授枪仪式

  授枪时,应当组织授枪仪式。授枪仪式通常以连为单位组织,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授枪仪式开始;

  (二)奏唱军歌;

  (三)授枪、接枪;

  (四)宣誓;

  (五)首长讲话;

  (六)授枪仪式结束。

  接枪誓词:我宣誓,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爱护武器装备,严格遵守武器装备管理规定,正确操作使用武器装备,保守武器装备秘密,确保武器装备安全。宣誓人:×××。

  授枪、接枪时,授枪首长呼点被授枪人员姓名,被授枪人员答“到”并出列至授枪首长前适当位置,向授枪首长行举手礼;授枪首长将枪授予被授枪人员,并高声呼点被授枪人员姓名、枪支型号和编号;被授枪人员双手接枪,携枪成立正姿势,听到“入列”的口令后入列。

  舰艇、飞机、导弹等大型装备授装仪式由军兵种规定,其他装备授装仪式参照授枪仪式的程序组织实施。

  第六十八条纪念仪式

  组织纪念仪式,通常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纪念仪式开始;

  (二)礼兵在规定的位置就位;

  (三)奏唱国歌;

  (四)敬献花篮,奏《献花曲》,抬花篮礼兵抬起花篮礼步行至规定的位置,摆放花篮并在适当位置成立正姿势;

  (五)按照纪念仪式的主题,组织致敬、宣誓、演讲等;

  (六)纪念仪式结束。

  第十一章附则

  第六十九条本条令适用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第七十条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的队列动作根据需要可以作适当调整,具体调整内容由总参谋部确定。

  第七十一条本条令自2010年6月15日起施行。1997年10月7日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同时废止。

  附 录

  附录一队列口令的分类、下达的

  基本要领和呼号的节奏

  (一)口令分类

  口令,是队列训练和日常列队时指挥员下达的口头命令。根据下达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1.短促口令。其特点是:只有动令,不论几个字,中间不拖音、不停顿,通常按照音节(字数)平均分配时间,有时最后一个字稍长,发音短促有力。如:“停”、“报数”、“放背包”、“验枪完毕”等。

  2.断续口令。其特点是:预令和动令之间有停顿(微歇)。如:“第×名,出列”等。

  3.连续口令。其特点是:预令的拖音与动令相连,有时预令与动令之间有微歇。预令拖音稍长,其长短视部(分)队大小而定;动令短促有力。如:“立——定”、“向右——转”等。有的口令,预令和动令都有拖音。如:“向军旗——敬礼——”等。

  4.复合口令。兼有断续口令和连续口令的特点。如:“以××为准,向中看——齐”、“右后转弯,齐步——走”等。

  (二)下达口令的基本要领

  1.发音部位要正确。下达口令用胸音或者腹音。胸音(即胸膈膜音)多用于下达短促口令;腹音(即由小腹向上提气的丹田音)多用于下达带拖音的口令。

  2.掌握好音节。下达口令要有节拍,预令、动令和微歇有明显的节奏,使队列人员能够听得清晰。

  3.注意音色,音量不要平均分配。下达口令一般起音要低,由低向高拔音。如:“向右看——齐”,“齐”字发音要高。

  4.突出主音。下达口令时,把重点字的音量加大。如:“向后——转”要突出“后”字,“向前×步——走”要突出数字。

  (三)呼号的节奏(略)

  附录二队列指挥位置示例(略)

  附录三标兵旗的规格(略)

  附录四符号(略)

  (图略)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