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春: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的若干重大关系(8)——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李长春: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建设的若干重大关系(8)
2010年06月16日 11: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第十,正确处理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性与培养造就大批文化领域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科技型等新型人才的关系,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保障。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在人才。长期以来,广大文化工作者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曾为文化发展作出杰出贡献、有重大影响的老艺术家,要研究制定合理的保障机制,切实给予关爱。对于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的分流人员,要妥善安置,通过安排他们到社区文化中心担任文化辅导员等多种方式,为他们继续展示才华创造条件。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适应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拓展人才培养领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造就一大批文学创作、影视剧创作与编导、戏曲创作与编导、动漫制作等方面的领军人物,一大批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善于开拓的创新型人才,一大批精通文化工作、懂经营善管理、具有现代科学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一大批精通外语、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善于开拓国际文化市场的外向型人才,一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具有研发能力、能够占据文化科技制高点的科技型人才,构建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文化工作者队伍。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人尽其才、各展所长的良好局面。要注重发挥非公有制文化单位人员的积极性,在职称评定、培训提高、政府奖励资助等方面一视同仁,努力形成各类文化人才竞相涌现的生动局面。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自觉担负起传播先进文化的历史职责,努力成为德艺双馨、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工作者。

  以上十个方面的认识,是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加强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凝结着广大文化工作者的辛勤汗水和集体智慧。我们一定要始终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关键在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深入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坚定性。要切实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与经济、政治、社会各领域工作一起部署、一同推进,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加强政策扶持,加强资金投入,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切实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列入产业振兴规划,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各领域各行业的融合,不断壮大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为推动本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贡献。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特别是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增强加快文化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更加自觉地担负起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使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进一步理清文化发展思路,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明确文化发展重点,优化文化发展布局,组织实施重大文化发展项目,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新兴文化产业,更好地发挥文化建设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