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将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开展玉树震后重建工作——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青海将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开展玉树震后重建工作
2010年06月17日 11:58 来源:青海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6月15日,省委副书记、省长、省玉树灾后重建领导小组组长骆惠宁主持召开省政府第59次常务会议暨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第五次会议。研究“青洽会”签约成果跟踪落实工作;审议和研究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相关政策意见和有关工作事项;研究全省旅游工作。

  会议认为,本届“青洽会”是在玉树地震灾后组织的大型综合性经贸活动,主题新、规模大、布展好、签约实,有力展示了青海“扩大开放、绿色发展”的良好形象。会议要求,一定要抓好“青洽会”已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建立健全相应工作责任制和协调监督机制,把推动各类签约项目落地工作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个人。要继续加大与中央企业的对接力度,确保签订的合作协议得到实施。年底要考核履约项目的总投资额和年度资金到位额,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会议指出,政策是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的核心支撑,有着决定性的意义。玉树地震发生后,我省对重建工作见事早、行动快。一方面,我们坚持“提建议和提对策”同步进行,围绕灾后重建一系列重大政策问题,积极向国家建言。另一方面,对省内能做之事积极作为,尽早研究我省支持灾后重建政策措施,制定税收、金融、土地、产业扶持、就业援助、社会保障、扶贫等专项配套政策,工作成效好,为玉树灾后重建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会议研究了《关于支持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原则通过玉树地震灾后重建“政策措施”、“投资计划”、“资金安排”、“项目管理”等意见。

  会议听取了关于成立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城乡规划委员会的说明和关于玉树“4·14”地震遗址选址的报告。会议指出,灾后重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重要的民心工程,要用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引领科学重建,提升重建水平。成立专家规划委员会,就是要为新玉树建设提供技术层面的机制保障。“规委”要对所有灾后重建城乡规划、建筑设计等在技术上总负责,实行“漏斗式”的“总把关”,确保重建规划、设计的科学和建设项目的质量。会议认为,建设地震遗址,不仅是对地震遇难者的一种缅怀,也是见证地震灾难与抗震史实,激励生者选择坚强、直面困难的最重要的物质形态,有着重要的纪念意义和弥足珍贵的教育价值。

  会议原则通过《关于成立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城乡规划委员会的请示》和《关于玉树"4.14"地震遗址选址的报告》。

  会议研究并通过了《关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快推进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的指导意见》。会议强调,灾区群众是重建工作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灾区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和主动重建家园的责任意识。必须坚持把尊重和引导群众意愿统一起来,既要听取民愿,凝聚民智,激发他们建设新家园的热情和干劲;又要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以现代文明和先进理念引导灾区群众,帮助他们实现向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会议指出,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搞灾后重建。积极探索灾后重建融资新机制,搭建投融资平台,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和放大效应。充分运用灾后重建金融扶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和网点建设,创新方式,创造条件,方便群众贷款。同时,加强土地开发与经营,对节约和盘活的土地资源,采取市场化方式进行开发,提高土地使用效益。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和推动重建。

  会议听取了玉树灾后重建工作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意见的汇报。会议要求,要进一步充实力量,加强沟通,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省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的组织协调作用,充分发挥玉树州各级政府的主体领导作用。省政府各部门要坚持一手抓玉树灾后重建,一手抓全省科学发展,提前谋划并认真做好今年下半年各项工作。

  会议听取了当前全省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汇报。会议指出,玉树"4.14"特大地震发生后,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有效遏制了因地震对旅游业造成的不利影响,5月份以来,全省旅游市场已然回暖,呈现游客人次和旅游总收入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的良好势头。会议要求,要全力做好玉树灾后旅游业恢复工作,全力振兴我省旅游市场。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旅行社的合作,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旅游景点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从业人员培训,培育服务品牌,推动我省旅游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会议原则通过《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会议还研究了加大对黄南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贵德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的资金支持政策以及其他事项。

  省玉树灾后重建领导小组成员、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玉树、黄南、海南三州政府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作者:罗藏)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