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西安被请上了“国际化”神坛?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时评:西安被请上了“国际化”神坛?
2010年06月23日 14:33 来源:武汉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从今年起,西安计划用10年时间初步建成国际化大都市。西安市还对市民素质提出了基本标准,例如到2015年,一半市民能认500个繁体汉字和会说900句英语。 (6月21日《华商报》)

  来是“卡姆”,去是“够”,见了老外叫“哈喽”。从西安人到国际人,用专家的标准就是要会说英语?难怪有网友质疑,这是官方意义上的崇洋媚外。

  不得不说,历史和现实开了个不小的玩笑。一千多年前,那时的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时代之一,其首都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在街上随便都能看到外国人,算是国际性大都市了。但是那时的长安市民恐怕也不是半数会说英语吧?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发达国家,国际化程度都高于中国,但学英语并不是他们的时髦。法国人甚至视英语为入侵者,国家还出台法律法规,捍卫他们纯洁的法语。很显然,学外语不是推动一个国家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市民的人文素养,并不是靠英语就能装得了门面的;国际化大都市,也不是一半市民能认500个繁体汉字和会说900句英语就能糊弄过去的。

  我倒是担心,这种技术官僚主义和英语主义的混杂思想,反而有可能让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梦破灭。笔者曾自创了一个概念:“英语主义”,其意是指一种在“国际化”包裹下的虚妄的优越感和盲从心态。诚然,多掌握一门或几门外国语言当然好,但动辄就把英语等同于国际化,就有些妄自菲薄了。毕竟英语再重要,也只是一种交流手段。可遗憾的是,工具性的东西在公权力的不断助力下被请上神坛。

  西安有许多外来工,他们“暂住”在这座城市里,未必就能沾上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光。会说几句英语的乞丐仍会继续流浪街头,贫富悬殊仍然是挥之不去的梦魇。这种种现实的纠结都未能理清,从何谈起迈向国际化大都市?即使成为所谓的国际化大都市,民生又是否真的多了实惠?叶扩 媒体人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