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网民与“咆哮哥”互相致歉颇具消解意义——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时评:网民与“咆哮哥”互相致歉颇具消解意义
2010年06月24日 09:59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按理说,这两天不是什么大事,其风头盖不过南非世界杯足球赛,其关注度大不过华夏铺天盖地的雨水洪峰。因此,要想在这个关头弄出一两件事为国人知晓,那是需要些功底的。然而,在广州冒出一个“咆哮哥”,那一嗓子吼得很响,球场上传来的“呜呜”声和江河里传来的惊涛声,都居然被他吼得小了下去。

  说事,当然得找一个权威出处。网上众多传闻评说很多,挑选当地权威媒体《广州日报》及其大洋网,并参见人民网等,对这个“咆哮哥”事件大体有了一个了解。

  6月18日上午,广东网友王先生发帖,反映广州市法制办公务员态度蛮横,并上传录音为证。该网友认为,该办在上午11点半就停止办理案件受理,一名叫彭辉的公务员对办事者失态大吼,而且叫嚣“我就这样,你能把我咋地”以及“我拿什么纳税人的钱”等话语。其间在长达半个小时的大声争吵中,并未有任何领导过问。王先生很无奈而幽默地把这名态度不佳的公务员形象地称为“咆哮哥”。因而,“咆哮哥”荣幸加盟名哥一族。

  市长过问了,媒体报道了,网络传播了,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得有个了断才行。在官帽子、岗位和饭碗面前,没人真做硬汉,该法制办也是如此,那位“咆哮哥”也是如此。不仅不能再继续咆哮,并且还得小心向公众和网民作出姿态,低眉顺眼地赔不是。6月22日,记者通气会开了,广州市法制办就该办工作人员言行不当一事深表歉意。这个“咆哮哥”也在离岗写检查,等候相关部门根据公务员管理规范作出相应处理。至今,我们看到的最后一幕是,“咆哮哥”与他的两位顶头上司来到网民王先生家,说是去道歉,但传递的信息,却是双方进行了互相道歉:彭辉为自己的咆哮后果表示后悔,王先生则认为自己创造一个“咆哮哥”的称谓给彭公务员带来了不好后果,显得很不好意思似的。

  事情演绎到这个份上,按理说达到了治病救人的目的了。并且,大家都仿佛经受了一次生动的司法调解,息讼止争,善莫大焉。但很多人就因此特别生疑,这个过程,似乎有人导演一般?其过程其结果,居然就变成了当事人双方互相致歉?也许,停止了咆哮的公务员变得非常的温柔可爱起来?或者,面临离岗等候处理的“咆哮哥”尤其显得凄楚可怜?其间,是否有这样的潜台词:网民为自己影响了一地的政府形象而惴惴不安?或者为自己耽误了“咆哮哥”的大好前程而懊悔不已?

  要肯定的是,互相致歉体现了一种中国式的道德美满。多栽花少栽刺,得饶人处且饶人。或许是来自某种情绪暗示,使得网民王先生反过来对制造出“咆哮哥”事件表示歉意?这一方面衬托出中国普通民众的人性伟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地政府对妥善处理这一负面事件所抱有的良苦用心。皆大欢喜的互相致歉局面,当然是最好不过的。

  然而,一些人也看出,互相致歉实质上也是一次意义的消解。举报者与被举报者,在这里被巧妙地融进了一塘稀泥。监督政府的意义,监督一个公务窗口的意义,一次觉醒的公民意义,在这个互相致歉的动作中,被消解得无影无踪。表面上看,政府有关部门表示要引以为戒并继续欢迎监督,实际上的情形是,无论是“咆哮哥”、“傲慢姐”、“冷漠叔”,其存在并非个别,其出现绝非偶然——事件过后,该市法制办解释, “咆哮哥”只能算是“偶然事件”。放眼开来,全国果真就这么一个“咆哮哥”吗?因此,赶紧刹住,并尽量平息事件的负面影响,而不是以“咆哮哥”事件为契机,展开更加广泛的公务员作风建设讨论和整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高明的太极动作。 可是,互相致歉的结局,这要对民众暗示什么呢?做老大的,有钱的,有权的,有脾气就可以随意吼吼,似乎也没啥大不了的。是这样吗?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国内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