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东西问】邓洪波:书院是联系中外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4日 14: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解说】书院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教育组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也为华夏文明海外传播和当地文化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邓洪波,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表示,书院源于唐代私人治学的书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即有官府与民间两大源头。它是书籍大量流通于社会后,读书人开展藏书、校书等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

  【同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 邓洪波

  利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的概念,我说这个官学和私学的杂交体就是书院。从总体上看,杂交的它就两者的长处都会接收,基因更强大,生命力更强。尤其是在南宋确立制度之后,那就一直就承担了中国的教育任务,而且它这个体系它有很低的,教小朋友的那就是蒙学,它有中等的管一般科举,它还有高精尖学派的基地。

  【解说】明代时期,书院开始走出国门,成为这一时期的亮点。如朝鲜半岛历史上曾有过903所书院,日本也有百余所。在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有些书院还名声在外。清雍正年间,中国书院由外国传教士移植到意大利。清光绪年间,中国侨民又将书院办到了美国旧金山。

  邓洪波认为,如果说书院在东亚、东南亚的流传是因传统东方文化的培植,那在欧美的立足则说明其在西方文化圈中也可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同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 邓洪波

  (书院)它能调适自己,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不同人文化需求,我觉得这是一个财富。

  【解说】邓洪波表示,受不同时代和地区等因素影响,海外书院和本土书院有一定区别。如在侨胞聚居区,因其建院的主要目的是使侨胞子弟不忘根本,与本土书院区别不大。在东亚地区,早期所创建的书院从内容到形式都与本土看齐,但又有自身特点,如韩国书院注重祭祀,日本书院强调刻书出版等;近代东亚地区建立的书院,则与受西方教育制度影响的学校更接近。在西方,由西方人建立的书院,是为了服务学习西方文化的中国人,与本土书院的差别更大。

  【同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 邓洪波

  中国书院走出去的时候,是它有人家的需求,有人家一种引进,主动引进。首先是满足了那些华侨(华人)的文化教育需求,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溯和向往,和为了生活又要适应当地文化,这是个矛盾,但是也是一个刚性要求。所以(书院)这个地方就变成了一个既要讲中国文化,又要讲当地文化,所以它事实上变成了一个文化桥梁,连接的桥梁交流的纽带。

  记者 傅煜 徐志雄 长沙报道

责任编辑:【吉翔】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