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APP

中新视频

中新网

【东西问】郑炳林:为何四大文化体系能在中国敦煌互融共生?

发布时间:2022年02月16日 17: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版权声明:中新视频版权属中新社所有,未经书面许可的使用行为,本社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解说】国学大师季羡林称:“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目前,全球不稳定因素中,民族矛盾、宗教冲突等都成为引发重重战火的导火索之一。为何四大文化体系得以在中国敦煌互融共存,构筑了斑斓多元的敦煌文化?沿袭至今的这种文化在当今的敦煌有哪些表现?为世界文明发展有何借鉴和启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甘肃省历史学会名誉会长郑炳林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从历史的角度“解密”了敦煌。

  对于敦煌成为四大文化体系汇流地的历史原因,郑炳林表示揭开敦煌的密码,要从汉代开始。

  【同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 郑炳林

  汉武帝为什么花那么大的精力,花那么大的物力财力,要对匈奴进行战争?实际上他是要打破匈奴对汉朝整个的一个封锁,因为匈奴控制着东边到乌桓东北地区,西边到河西走廊,然后他又和西羌达成一种结盟,在青藏高原这一块儿又成了他联盟了,就形成包围圈,汉朝出不去了。

  【解说】郑炳林坦言,张骞出使西域,找寻盟友,带回关于西域等地大量见闻和丰富知识,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与此同时,汉武帝对匈奴进行战争,打败了匈奴在河西的势力,匈奴昆邪王杀休屠王投降汉朝,河西地区归入西汉版图。

  【同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 郑炳林

  当时号称十万人,投降汉朝。汉朝政府怎么样来治理河西走廊呢?是想把原来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乌孙人,从中亚地区请回来,然后给他们嫁姑娘约为昆弟之国,当时乌孙人不回来,汉朝没办法才亲自治理,因此看敦煌的地位,就它在四大文明等等发展这个地位,必须了解这块历史,实际上汉朝经营西域地区的基地是在敦煌。

  【解说】对于多元文化互融共生发展在敦煌有哪些表现?郑炳林认为,汉文化和外来文化,在敦煌地区是共生的,在此期间,敦煌呈现了佛教、景教、祆教、摩尼教、苯教等多种宗教共存的局面,这也凸显了汉文化包容性的特征。

  【同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 郑炳林

  丝绸之路它实际上是一个艺术之路,西域的佛教美术、祆教艺术,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所以你看敦煌这块,了解敦煌艺术水平、发展变化、特征,你必须了解西域地区美术。

  【解说】敦煌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凝心聚力、促进中国文化自信有何作用?郑炳林解释,了解敦煌,实际上就是探索中国文化自信的过程。

  【同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 郑炳林

  当时的交往,频繁程度、规模不亚于今天,了解敦煌实际上它就是文化自信的过程,我们通过敦煌文书、敦煌出土的汉简、西域地区出土的文献,要将这段历史恢复起来。

  【解说】谈及对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启示,郑炳林认为文化、文明的发展,是共生、共存、共融的过程。

  【同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 郑炳林

  敦煌实际上就体现了这个过程,我们看敦煌为什么在古代发展是这个样子,它就是借鉴任何好的东西,它不排斥外面的,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是这样,中国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也离不开中国。

  【解说】当今社会,国潮文化日趋流行,年轻人对敦煌国潮越来越喜爱,郑炳林认为这是好现象,但是需要有大格局。

  【同期】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 郑炳林

  我们鼓励年轻人好敦煌、憧憬向往敦煌,但我们也鼓励年轻人要通过敦煌,把他自己的胸怀要放大,要通过敦煌来游世界、包容世界、看世界,我们不能做成狭隘的中国感情。实际上我们古代研究敦煌,它的眼界、视野,也是要求全球视野。

  【解说】最后郑炳林坦言,四大文化体系能够在敦煌互融共生,以及中国从古至今的繁荣发展,最根本的还是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融合发展,互惠互利。

  记者 李亚龙 丁思 甘肃兰州报道

责任编辑:【吉翔】

特别推荐

视频排行榜

关于我们| About us|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3042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69978800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