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dif]-->
认识“天宫”与“神八”
  • “天宫一号”
  •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的名称,“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后,将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建立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
  • “神舟八号”
  • “神舟八号”飞船为改进型载人飞船,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功能,发射升空后将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交会对接,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要闻速递 更多>>
“天宫一号”名称的由来

“天宫一号”的名字让人联想起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此外,“天宫”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通俗叫法。
认识“神舟八号”飞船

“神舟八号”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个。是一艘无人的神舟飞船,发射升空后将与“天宫一号”进行无人自动对接试验。

“天宫一号”的主要任务

“天宫一号”发射升空后,再发射“神舟八号”。“神八”是一艘无人的神舟飞船,将与“天宫一号”进行无人自动对接试验。

揭秘“空间交会对接”

空间交会对接是两个航天器在空间轨道上会合并在结构上连成一个整体的技术,分地面导引、自动寻的、最后接近和停靠、对接合拢4个阶段。

“天宫一号”升空的意义

“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航天向载人空间站时代迈进了一大步。在完成“三步走”战略第二步后续任务的同时,为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基础。

走进“空间实验室”

空间实验室是设立在太空的用于开展各类空间科学实验的实验室。建设过程是先发射无人空间实验室,而后再用运载火箭将载人飞船送入太空。

长征二号F系列运载火箭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使用的运载火箭为“长征-2F”,是国内目前可靠性、安全性最高的运载火箭。其控制系统采用冗余技术,具备故障检测、救生等功能。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前瞻

“天宫一号”升空后两年内,将相继发射神八、神九、神十飞船,分别与“天宫一号”完成交会对接,最终实现建成中国自己的空间站的目标。

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
第一步:航天员上天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这次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第二步:飞船与空间舱交会对接
神舟六号发射升空,实现“多人多天”任务;
神舟七号发射,实现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
天宫一号升空后,将发射神八、神九、神十,实现飞船与空间舱交会对接。
第三步:建立永久性空间站
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完成后,航天员和科学家在太空的实验活动将会实现经常化,为中国和平利用太空和开发太空资源打下坚实基础。
外国交会对接发展历程
美国交会对接发展历程
在阿波罗、天空实验室、航天飞机的卫星维修任务、航天飞机与和平号空间站对接任务、国际空间站计划和猎户座飞船计划等载人航天计划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了交会对接技术。
俄罗斯/苏联交会对接发展历程
俄罗斯/苏联是世界上进行航天器空间交会对接最多的国家,有无人飞船与无人飞船的对接,有载人飞船、无人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以及空间站与航天飞机的交会对接等。
欧洲交会对接发展历程
欧洲的交会对接技术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Hermes航天飞机项目取消后,欧空局开始为国际空间站研制用于后勤补给的自动转移飞行器ATV。
日本交会对接发展历程
日本的HTV是向国际空间站运输货物的不载人飞船,于2009年9月进行首飞并成功与国际空间站对接。经过交会飞行到达国际空间站后,由国际空间站机械臂捕获后与日本实验舱完成对接。
走进中国未来的空间站
预计在2020年前后,中国将建成自己的载人空间站,包括核心舱、实验舱I、实验舱II、载人飞船(即已经命名的“神舟”号飞船)和货运飞船五个模块组成。
核心舱:全长约18.1米,最大直径约4.2米,发射质量20-22吨。核心舱模块分为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主要任务包括为航天员提供居住环境,支持航天员的长期在轨驻留,支持飞船和扩展模块对接停靠并开展少量的空间应用实验,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
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全长均约14.4米,最大直径均约4.2米,发射质量均约20-22吨。空间站核心舱以组合体控制任务为主,实验舱II以应用实验任务为主,实验舱I兼有二者功能。实验舱I、II先后发射,具备独立飞行功能,与核心舱对接后形成组合体,可开展长期在轨驻留的空间应用和新技术试验,并对核心舱平台功能予以备份和增强。
货运飞船:最大直径约3.35米,发射质量不大于13吨。货运飞船是空间站的地面后勤保障系统。主要任务,一是补给空间站的推进剂消耗,空气泄漏,运送空间站维修和更换设备,延长空间站的在轨飞行寿命;二是运送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用品,保障空间站航天员在轨中长期驻留和工作;三是运送空间科学实验设备和用品,支持和保障空间站具备开展较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的条件。
国际空间站掠影

  国际空间站是一项由六个太空机构联合推进的国际合作计划,也指运行于距离地面360公里的地球轨道上的该计划发射的航空器,于1993年完成设计,开始实施。

  国际空间站研发以美国、俄罗斯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欧空局共16个国家参与研制。设计寿命为10至15年,结构复杂,规模大,由航天员居住舱、实验舱、服务舱,对接过渡舱、桁架、太阳能电池等部分组成。

中国“飞天”历程回眸
1971年4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

  1970年7月1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后不久,科学家就上报了关于发展载人航天的报告。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启动。

  中国的宇宙飞船命名为“曙光一号”。根据方案,以返回式卫星为基础设计而成的“曙光一号”为两舱结构,计划于1973年底发射。

  1972年,在一片争议声中,决策者作出决定,载人航天的事暂停一下,先处理地球上的事,地球外的事往后放放。

1986年3月:863计划——载人航天事业的起跑线

  1986年3月3日,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四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呈报了一份《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中央很快就批准了这个建议,这就是后来著名的“863计划”。

  航天技术是“863计划”七大领域中的第二领域。“863计划”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198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在批准“863计划”的同时,决定拨出专款100亿元实施这一计划。

1990年: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顺利升空

  1990年夏天,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长征二号E即“长二捆”火箭顺利升空,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长二捆”就是承担载人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前身,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长征二号E火箭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先进的捆绑技术,从而大大提高了火箭的运载能力,满足了当时发射重型低轨道卫星的要求。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自那一天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代号“921工程”——在“曙光”号搁浅20年后,中国载人航天终于迎来启航的曙光。

  会议决定我国载人航天从发展飞船起步,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的发展战略,批准载人飞船工程上马。中国载人航天,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几代人的飞天梦想由此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1995年:选拔首批预备航天员

  1995年10月,我国决定从空军歼、强击机飞行员中选拔首批预备航天员。不久,12名预备航天员从数千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连同2名航天员教练员,组成中国首批航天员的队伍。

  1997年底,经中央军委批准,由14名预备航天员组成的世界上第三支航天员大队成立。1998年1月5日,14人到齐。这一天从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的生日。

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顺利升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顺利升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返回地面。

  作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试验过程中,成功验证了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施在内的整个工程大系统工作的协调性。

神舟一号:天地往返重大突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标志着载人航天飞行技术重大突破。
神舟五号:中国航天员进太空
实现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愿望,中国航天事业的一座里程碑。
神舟二号:拉开空间科研序幕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新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可喜一步。
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任务
首次将中国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按预定计划进行多天飞行。
神舟三号:载人航天安全性提高
为把中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太空行走
圆满完成中国航天员出舱等四大科学试验,创下航天领域四个第一。
神舟四号:生命保障系统更完备
取得了大量宝贵的飞行试验数据和科学资料。
神舟八号:载平民梦想进太空
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后将与天空一号进行空间交会对接。
中国载人航天“八大系统”
航天员系统
航天员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选拔、训练航天员,并在训练和载人飞行任务实施过程中,对航天员实施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在北京建设了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制了航天服、船载医监医保设备、个人救生等船载设备。
空间应用系统
空间应用系统负责载人航天工程的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装载在飞船舱内的科学试验仪器,可进行空间对地观测和各种科学实验。研究成果广泛用于医药发展、食品保健、疑难病症防治等领域。
载人飞船系统
载人飞船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研制“神舟”号载人飞船。载人飞船采用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的三舱方案,额定乘员3人,可自主飞行7天。载人飞行结束后,其轨道舱继续留轨运行约半年,开展空间对地观测、科学与技术实验。
运载火箭系统
运载火箭系统的主要任务是研制用于发射飞船的运载火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使用的运载火箭为“长征-2F”,是国内目前可靠性、安全性最高的运载火箭。其控制系统采用冗余技术,具备故障检测、救生等功能。
发射场系统
发射场系统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火箭、飞船、有效载荷和航天员系统装船设备在发射场的测试和发射,并提供相应的保障条件。载人航天发射场新建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于1998年正式投入使用。
测控通信系统
测控通信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飞行试验的地面测量和控制任务。在原有卫星测控通信网的基础上,研制了符合国际标准体制、可进行国际联网的S波段统一测控通信系统,形成了新的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
着陆场系统
着陆场系统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对飞船再入的捕获、跟踪和测量,搜索回收返回舱,并对航天员返回后进行医监医保、医疗救护的重要任务。主要包括内蒙古中部的主着陆场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内的副着陆场以及若干陆、海应急救生区。
空间实验室系统
空间实验室是设立在太空的用于开展各类空间科学实验的实验室。建设过程是先发射无人空间实验室,而后再用运载火箭将载人飞船送入太空,与停留在轨道上的实验室交会对接,航天员从飞船的附加段进入空间实验室,开展工作。
相关:“嫦娥”探月精彩回眸
中国探月“三部曲”
中国探月工程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嫦娥一号”圆满完成多项系统任务
2007年10月,有着50多年历史的中国航天事业翻开新的一页: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载着中国首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探测器,划破云霄,飞入太空,奔向月球……
“嫦娥二号”飞离月球开展深空探测
“嫦娥二号”奔向更遥远深空肩负有两项科学目标,一是在深空开展地球远磁尾带电粒子探测,二是对可能的太阳X射线爆和宇宙伽马爆进行观测……
“嫦娥三号”预计2013年发射
中国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刘东奎近日介绍,嫦娥三号目前处于初样研制阶段,正在进行大量试验验证工作,预计在2013年左右发射……
相关专题

最新动态 更多>>
分析评论 更多>>
现场直击 更多>>
各方关注 更多>>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