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国是访问丨“错过中国就错过了世界”,这句话依然有效

国是访问丨“错过中国就错过了世界”,这句话依然有效

2022年05月05日 19:38 来源:国是直通车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文/王恩博

  疫情反复之下,“韧性”这个词被越来越频繁地提起。

  面对下行压力,经济需要韧性;面对防控压力,城市需要韧性;面对经营压力,企业需要韧性。尤其今年以来,奥密克戎变异株突袭多个城市,新一轮疫情点多、面广、频发,进一步考验经济社会运行各方各面。

  面对多重挑战,中国市场是否还有吸引力?中国城市需要哪些特质?企业如何锻造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近日专访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郭屹。这位长期服务于多地政府进行城市发展战略、产业规划等工作的专家表示,尽管疫情仍在蔓延,但“错过中国就错过了世界”这句话依然有效。面对疫情等挑战,中国城市展现出的一大特质令人印象深刻。

  采访实录摘编如下:

  外企对中国没有疑虑

  国是直通车: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数据已经公布。在前2月超出预期的情况下,3月份各项数据明显下滑。您如何看待一季度中国经济的表现和未来前景?

  郭屹:考虑到奥密克戎变异株对整体经济的干扰,一季度4.8%的增速符合预期,但不能否认经济下行压力正在加大。我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一些外贸企业已经感受到这种压力。其实不只中国,整个世界经济都面临下行压力,尤其中美两大经济体货币等各方面政策的分化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二、三季度最重要的是尽快促进市场信心,让市场预期重回正常轨道,这也将考验中国经济的韧性。至于全年增长目标,不仅要看数字,还要看数字里的内容。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政策力度的背景下,5.5%左右的目标有望达到。但更需要关注的是,这个数字是不是经过经济结构调整,通过企业自身创造价值来实现的。

  国是直通车:就您所观察到的情况,疫情之下中国市场对在华外企的吸引力减弱了吗?

  郭屹:这个问题本身是个伪命题。首先,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变,疫情只是一个小插曲。中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而且是一个正在进行消费升级的巨大消费市场,这种潜力是跨国公司都不可能、也不可以错过的。“错过中国就错过了世界”,这句话现在并没有变。

  第二,今天的中国经济是在全球化浪潮下成长起来的,也是过去30多年来全球化最大的缩影。即便现在,很多企业如果不进入中国市场,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国际化企业。中国之于全球化的标杆效应是不会变的。

  第三,无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还是此次疫情,中国政府负责任的态度没有改变。中国不断向外界释放扩大开放的信号,也进一步奠定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即便再困难,我们也要拥抱世界。因此,外界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也不会改变。

  最后,中国自身其实是在演变的。中国的营商环境、经济生态都在随着形势变化,进行自我修正和优化。所以据我观察,在基本面没有变的情况下,外资企业对中国没有疑虑。

  大湾区城市经济“干货”足

  国是直通车:疫情考验着中国经济的韧性,也考验着中国各个城市的韧性。中国已经把“韧性城市”写进了“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您认为什么样的城市才是“韧性城市”?

  郭屹:韧性城市首先需要具有经济的韧性,其中包括供应链、产业链的韧性,生产资料供给的韧性等。我认为某种程度上是企业决定了城市,而不是城市决定企业,因此经济韧性是城市韧性的第一步,这体现在供应链、产业链、产业布局多样性等多个方面。

  第二是生态的韧性。城市是有居住属性的,怎样在艰难的条件下,在外溢效应的影响下,让城市风貌、宜居性不受到冲击,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第三是文化的韧性。面对这次疫情,中国社会表现出一股凝聚力,人们共仇敌忾地面对病毒,这种文化韧性是中国城市最大的特点和优势。无论中国的一线、二线还是三线城市,在这次疫情大考中固然还有需要提升的地方,但整体而言是合格的,体现出了城市的韧性。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这里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在疫情中受到的冲击比较大。但大湾区城市体现出一个鲜明特点——经济的“干货”,即自身实力很充足。即便在如此大的冲击和影响下,我们对生产要素、成本、工艺的把控等依然领先。这种韧性是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所积累下来。

  国是直通车:您此前曾提到过,城市稳定性取决于企业稳定性。如今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纾困,您如何看待这些措施的力度?目前企业渡过难关最需要的支持是什么?

  郭屹:从中央到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力度不可谓不大。在经济复苏进程中肯定要先帮助企业过坎,接着才能往下走。这些措施确实取得了一定效果,让经济基本面稳定下来。

  接下来的支持政策应该走两条路。第一是精准化,要扎对“穴位”。政府花了大力气扶持中小微企业,在此过程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精准识别其中哪些企业需要花更大力气,以及怎样做才更有效率。

  第二是利用金融手段。现在大部分纾困措施更多依靠政府力量进行补贴,未来可以考虑如何以更市场化的方式将金融结合进来,比如保险产品、产业基金等。不能只让政府忙活。

  第三是运用数字化手段。比如深圳这次纾困就很有特点,重点提到了很多通过数字经济进行改变或优化的方向。数字化是未来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如何利用疫情按下“暂停键”的时机,在“重启”后找到数字化应用场景帮助企业转型,值得我们在下一阶段考虑。

  应对冲击企业需更多战略思维

  国是直通车:从企业自身而言,积极应对疫情、国际环境等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应该关注什么?做些什么?

  郭屹:疫情的确给很多企业敲响了警钟。我国企业以往过于重视“战术”层面布局,建设供应链、产业链时过于关注成本。部分企业在某一地域的供货商占其整体供应链比重超过80%,其中风险在我们的理论中达到了“预警”级别。

  企业业务布局也存在单一现象。很多企业只靠“一招鲜”,当这一招不管用之后没有其他布局。现在钱不如以前好赚了,企业需要以更具战略性的思维思考业务布局,以更具平衡性的业务组合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总结起来有四方面:

  一是自省,疫情之下人们更能看清楚自身暴露出的问题,此时最关键的是发现自身短板在哪,过去忽略了什么;二是自立,后疫情时代将考验企业家们的前瞻性判断,思考未来应该经营一家什么样的企业,从事什么业务;三是自强,包括此前提到供应链、产业链等;四是“自建”,想清楚应该建立怎样的企业文化、机制制度等。

  现在大家都在思考后疫情时代怎么办。谁先动起来,谁在未来5至10年里就将占据先机。

【编辑:谢艺观】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