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国经济,怎么抗压?如何稳住?

中国经济,怎么抗压?如何稳住?

2022年05月26日 20:38 来源:国是直通车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文/王恩博

  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受到广泛关注。

  当前正处于决定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面对国内疫情反复和外部复杂环境,怎么抗压、如何稳住?考验着中国经济。

  直面压力,加快修复经济姿态显现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一波三折。头两个月总体平稳,但受新一轮疫情、国际局势变化等超预期因素影响,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就业、工业生产、用电货运等指标明显走低。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向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示,当前经济总体形势发生明显变化,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一是需求疲软,尤其消费受疫情影响较大,房地产投资持续低迷,出口亦出现转弱;

  二是循环受阻,局部地区疫情使国内交通物流受到一定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供应不畅;

  三是预期转弱,市场主体经营更趋困难,再投资意愿不强,社会整体信心受挫。

  张连起认为,在此情况下,有必要实施大力度的扶持政策,增强发展动力,改善市场环境,提振市场信心。

  二季度已经过半,稳住经济大盘可谓时间紧任务重。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高层连续发声出手。

  4月29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并要求“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33项措施涉及财政及相关政策、金融政策、稳产业链供应链、促消费和有效投资、保能源安全、保障基本民生6大方面。

  随着官方再度强调扎实推动稳经济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分析认为,加快修复经济的政策姿态已充分显现。

  能出尽出,政策发力应对多重挑战

  市场主体,如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是经济运行最基本的单位,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纾企业之困,解就业之难,成为眼下稳住经济的重要挑战,亦是政策发力重点。

  围绕着力稳市场主体稳就业,近期官方已明确在更多行业实施存量和增量全额留抵退税,增加退税1400多亿元,全年退减税总量2.64万亿元。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5个特困行业缓缴养老等三项社保费政策延至年底,并扩围至其他特困行业,预计今年缓缴3200亿元。将失业保险留工培训补助扩大至所有困难参保企业。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表示,近期推出的措施落脚点集中在保民生、保就业、中小企业纾困,由此保就业。只有就业稳定,才能带来收入和消费增长、内需扩张,才是经济增长根本动力。中小企业是国家财富的重要创造者,是提供就业的主渠道,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中小微企业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是保主体和保民生的关键。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今年中国面临大量毕业生就业问题,疫情也导致失业率明显上升,这不仅会降低居民收入,而且会打击信心和预期,导致需求不振。官方提出视情及时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有助于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来源,对于扭转预期、提振信心、稳定经济大盘十分重要。

  随着国内疫情反弹得到有力处置,各项政策靠前发力、政策效应逐步释放,市场人士认为,经济重回正常轨道将得到有力支撑。

  华兴证券(香港)首席经济学家兼首席策略分析师庞溟向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表示,总的来看,中国经济仍将面临下行压力,但近期疫情防控形势稳中向好,以整车货运流量指数为代表的高频数据也反映物流和供应链梗阻大概率已在4月到达年内低点,发用电量等先行指标出现积极变化。

  庞溟预计,后续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基建兜底、地产边际改善、消费刺激等各项政策逐步推进,经济有望逐渐走出谷底,内需也将迎来修复。

  着眼长远,改革不停拓宽发展空间

  中国经济直面短期压力和困难,底气源于多年形成的厚实家底。

  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114万亿元,总量规模稳居世界第二,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明显,产业体系完备、配套能力强,为抵御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有力保障。

  今年4月份,部分地区受疫情影响冲击严重,但全国层面主要生产需求指标总量规模依然可观。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万亿元,进出口总额3.2万亿元,钢材产量1.1亿吨,原煤产量达到3.6亿吨。从累计看全国主要指标仍然保持增长。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和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6.8%和7.9%。

  这种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得到了外资“用脚投票”。继2021年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后,今年前4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达到4786.1亿元,同比增长20.5%。

  “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变,疫情只是一个小插曲。”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郭屹向中新社国是直通车强调,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且正在进行消费升级,这种潜力是跨国公司不可能、也不可以错过的。“错过中国就错过了世界,这句话现在并没有变。”

  而在这些“不变”中,亦蕴藏着一些变化。聚焦当下挑战同时,中国经济亦着眼长远,在营商环境等方面推动改革,不断进行自我修正和优化,拓宽未来发展空间。

  以近期备受关注的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表示,相关举措首先是打造高标准、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依法给予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的产权保障。然后要促进要素充分流动,破解城乡分治的二元格局,消除条块分割、区域壁垒,对接国际大市场,充分调动和发挥市场主体的潜力活力创造力并使其形成长期行为。

  专家表示,坚持用市场化办法、改革举措解难题,进一步推动发展动能有序转换,将有助于中国经济顶住短期压力,实现长期持续稳定增长。

【编辑:程春雨】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