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是访问丨进入中国50年,这家百年日企你可能已经不认识了!

分享到:

国是访问丨进入中国50年,这家百年日企你可能已经不认识了!

2022年10月31日 14:41 来源:国是直通车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文/庞无忌

  “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这句上世纪80年代的东芝广告歌至今还留存在许多中国人的记忆里。彼时,随着东芝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风靡全国,这句广告歌也红极一时。

  “我在中国各地出差访问时,经常有人热心地跟我讲述他们过去使用东芝产品的点滴故事,还能唱出(上世纪)80年代我们在电视广告中的歌曲,他们对东芝品牌的感情,让我非常感动。”谈及东芝与中国的故事时,东芝(中国)董事长宫崎洋一对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东芝创立于1875年,距今已有147年历史。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东芝便进入中国。50年来,这家企业历经多次转型。宫崎洋一说,上世纪80年代,中国民众更熟悉东芝的电视和白色家电,90年代中后期,可能变成了东芝的笔记本电脑。之后,东芝也不断地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特点进行转型,目前已经是一家B2B的公司。

  从B2C转型B2B,这意味着,东芝主打的产品已经完全不同,“东芝”这个名字也不再像过去那样频繁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曾经家喻户晓的东芝成为了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专注新兴低碳经济

  为即将到来的第五届进博会,东芝准备了六件展品,包括东芝纯氢燃料电池系统H2Rex、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CCS)技术、SCiB锂离子电池、大功率半导体器件以及重离子癌症治疗装置等,几乎每一件都能贴上“科技前沿”的标签。其中大部分展品与低碳、减排有关。

  以氢能为例,宫崎洋一介绍称,中国提出了“3060”双碳目标,氢能的普及将是实现碳中和极其重要的一环。

  东芝在氢能产品方面有着60年以上的经验,宫崎洋一说,近年来将氢能体系全部提升,东芝燃料电池体系目前已全部采用纯氢为燃料。此次展出的H2Rex是固定式纯氢燃料电池系统,也是完全没有二氧化碳排放的环保高效率纯氢发电系统,其工作原理是以氢气为燃料,提供电力以及热水。

  对于氢能的前景,宫崎洋一认为,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力度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然而可再生能源有其不稳定的一面,这部分不稳定的电力如何消纳成为一大挑战。氢能源恰好为此提供了答案,也就是现在经常被提到的“风光氢储项目”。目前,东芝的氢能业务处于下游的氢气消纳场景,未来将持续发力纯清洁能源的热电联供等氢能业务。

  在低碳发展方面,宫崎洋一解释说,不论是纯氢燃料电池产品的开发,还是近零能耗建筑的空调解决方案,应该说东芝所有的业务都会考虑对环境产生的负担,并努力降低这些负担,以助力世界进一步加快碳中和进程。

  半导体为集团核心业务

  目前,电子元器件(半导体)和存储是东芝集团的核心业务。据透露,2021财年占到了该集团总销售额的四分之一左右。

  半导体也是东芝中国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宫崎洋一表示,随着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汽车不断普及,工业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国对功率半导体的需求持续增加。东芝将更多的资源集中于功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

  供应和控制电力的功率半导体,是实现各种电气设备节能化和碳中和不可或缺的元件。宫崎洋一透露,东芝在功率半导体领域保持着全球主要供应商的地位。今年进博会,将重点展出东芝研发的全球领先的12英寸晶圆,这款产品将马上在日本投产,相信很快也会与中国客户见面。另外,IGBT和碳化硅MOSFET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有望在中国市场扩大,将为中国的节能减排作出贡献。

  东芝与中国的50年

  今年是东芝进入中国50周年。宫崎洋一说,中国一直都是东芝集团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也是集团各项战略和数据分析的重点。截至2021年底,东芝在华主要合资、独资公司共34家,员工人数超过1万。中国已毋庸置疑地成为东芝全球事业的重要支柱。

  近些年,中国市场的吸引力更多来自创新。宫崎洋一表示,中国市场对高新技术解决方案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里的创新环境也在不断优化,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更加重视,不断推动本土创新成果和高新技术人才的涌现。东芝作为一家注重创新和研发的企业,非常欣喜地看到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会,“这些趋势对我们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他认为,中国的人才优势是中国市场最重要的魅力之一。目前,东芝(中国)研究开发中心已经成长为东芝集团在海外的四大研发机构之一,与东芝欧洲研究所、东芝美国研究所、东芝软件印度公司共同构成了东芝全球研发项目的创新驱动引擎。

  “半个世纪以来,东芝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宫崎洋一说,“今后我们也会继续扎根中国,同中国社会共同进步,期待下一个精彩的50年!”

【编辑:彭婧如】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