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是最好的教育——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旅行是最好的教育

2010年06月29日 16:58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又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些经验教训,说的都是读书与行路并重,而不可偏废。对于古人而言,因为交通不便,再加上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遂蛰守一隅,并以“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自夸。其实不过是河伯式的不自知而已。所以上述经验教训,都是针对这种“不自知”而言矣。

  说到旅行,实在不能简单等同于如今所谓之“旅游”。今之所谓旅游者,不仅止于耳目之娱,且有时连耳目之娱亦难满足。我就曾经在法国里昂一处欧洲颇为知名之天主教堂门前观光台阶上,遇到过国内结团来游的数十位同胞。闻其声,盖湘人也。与之语,知其团十天游八国,一路颇为辛苦,不过为“上车睡觉,下车照相。一问见闻,全不知道”。这样的旅游,不过是为旅行社增加点营业额,为旅游国增加点GDP而已,对于旅游者个人,实在看不出有何益处,反倒是“劳民伤财”,至多满足一下旅游者的虚荣心而已。故云这样的旅游,实在不能等同于古人所谓“旅行”。

  古人所谓旅行,虽亦不乏舟车劳顿,但却首要关注旅行者主体之切实感受。感受诸多,且又因人而异。简单直接者,旅行一地,感慨系之,遂在石头或大树干上刻字留念,以“到此一游”以明后来者。所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是也。文人出门旅行便又不同,或一二好友同行,或孑然一身独往,留恋山水,耽搁旅途,山河岁月,万千感慨,于是在旅途中的打尖鸡毛小店的墙壁之上,总是题满了青年士子们的离途别绪和满腹骚怨。偶尔有点指桑骂槐,亦不过是人生失意之时的牢骚而已,一旦金榜题名,则又是另一番景致,如此而已。

  这样的旅行,终究未脱俗气。

  人世间最让人羡慕的旅行,是李白那样的漂泊︱︱世俗意义上的名利,视若浮云,人生之意义,在于一种伟大高贵之自我的维护与保养,不苟且,不媚俗,不趋炎,不附势,让自我在与名山大川的直接亲近对话中获得滋养与一次次的自我确认。而自我也在这样的滋养与确认中,不断获取新的力量,对己可自我支持,对人可输送关怀与教益。

  人世间最让人景仰的旅行,是徐霞客那样的远足与攀越——那种远足,是对生命自我的一次次超越,而那样的攀越,则又是对心中理想的一点点接近。生命在这样的远足中消耗,但生命之意义与价值,尊严与光荣,又在这样的远足中一点点累积升腾起来,最终与他所远足过的距离一样远,像他所攀越过的高度一样高。当然,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旅行,并不能都像李白的远行那样豪迈浪漫,也不用都像徐霞客的远足那样具有自我设计的专业目的,但我们还是能够让我们的旅行,变得更有意义起来,譬如说在自我生活环境因为出门远行而发生的一次次改变中,自我是否亦能够因之而得以舒放调适,让这样一次次面临山水异域的机会,变成重新面对生活、面对自我的机会。当然没有必要让难得的轻松变得如此沉重,人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也并非在于寻找或维护所谓的终极意义与价值,而不过是生活而已。在活着中累积每一天的感受与收获,并在这种感受与收获的累积中,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道路,似乎亦日渐明朗与清晰起来,最终亦成一种实在而不乏意义之人生。

  人生并非是为旅行而设,但旅行却可以让现实之人生在一次次偶然得到的自我疏离的机缘中重新获取人生与生活之新鲜感与观察感。疲惫麻木的感受,或许亦会因此而得以舒缓甚至搭救。倘若此,旅行难道不能说是最好之教育——一次人生之理想与目标之重新坚定或者重新确认之教育。

  (摘自《大公报》 作者:段怀清)

参与互动(0)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