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信:台湾政论“名嘴风潮”成昨日黄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胡忠信:台湾政论“名嘴风潮”成昨日黄花

2010年09月06日 15:1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9月6日电 香港《文汇报》6日刊出台湾资深评论员胡忠信的文章说,当民粹当道,台湾“政论名嘴”这块“金字招牌”就开始褪色。“蓝绿难解,是非不分”,大众厌倦之余,名嘴影响力日减。如果任情况恶化,曾风行一时的“名嘴风潮”恐将成为昨日黄花。

  文章摘编如下:

  台湾电视政论节目是一个新兴行业,具有“创造性破坏”的作用,尤其对揭发陈水扁涉及贪腐、海外洗钱,功不可没,但节目操之过当,以收视率挂帅为师,曾几何时,“名嘴”也有了负面作用。

  《读者文摘》中文版曾对台湾阅听大众进行“行业大调查”,结果电视名嘴、“立法委员”、地方民意代表都“吊车尾”(排名靠后),形象一落千丈,由此可见社会观瞻之改变,已到了痛切反省的时候。

  2000年,台湾“政党轮替”,陈水扁意气风发入主“总统府”,当时社会一片看好,陈水扁民意支持度高达八成,由陈水扁得票率只有39%可加以比较,台湾不分党派都寄予厚望。

  意想不到的是,陈水扁心中只有权力,理想、政见皆可抛,“当选还在竞选”,刚上任就使政府运作进入空转,民意支持度快速流失,两个月后发生“八掌溪事件”,由于政府救援机制落空,媒体全力抨击,电视政论节目应运而生,最后是以“行政院副院长”下台作为停损点,从此电视名嘴与政治人物成为“相生相克”关系,陈水扁支持度一瞬间降落到二成,加上不久后又宣布“核四停建案”,施政从此陷入困境,“蓝绿斗争”浮上台面。

  台湾出现独树一帜的“全民开讲”,也应运而生一批专业的“电视名嘴”,他们成为特殊的专业人士,也提升了媒体评论者的社会地位。

  但正如各行各业都会出现良莠不齐现象,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电视名嘴圈也由“量变而质变”,首先是为了反制对扁政府的批评,凡是批评当局者都被扣帽子;扁政府也以广告、预算挹注支持“绿媒”;于是,在行政、立法系统打得难分难解的“蓝绿对抗赛”也延伸到政论界,蓝绿分歧的状况如同解剖刀在身体划上一刀,十年以来迄今仍流血不止,伤痛未愈。

  由于台湾社会“非蓝即绿”的两分法,“是顾客决定了产品的性质”,政论节目分为两大区块,楚河汉界、泾渭分明,或有人在其中保持超然中立,或有人在其中民粹操作,但观众好憎分明,“只问立场,不问是非”,流风所及,一些专以“为反对而反对”的名嘴出现,开口闭口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用最激烈的肢体、语言、表情宣泄愤怒,“所有的事业都是表演事业”。

  当民粹当道,名嘴成为小丑、弄臣,“政论名嘴”这块“金字招牌”就开始褪色,素质最差者就把整桶粥都打翻了,电视政论节目在一年来影响力急速消退,主持人的纵容、名嘴的自甘堕落、观众的沉溺于意识形态,以及电视政论圈不求长进,都要承担部分责任。

  回顾电视政论发展的十年,最关键者是对陈水扁贪腐、洗钱的“揭弊运动”,若不是有一批名嘴不畏权势揭发到底,断不会有陈水扁被起诉、羁押、乃至判处重刑,其情况如同《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揭发越战内幕、水门事件一样,台湾电视政论起了一定的历史进程作用,把媒体的功能发挥到淋漓尽致。后续所衍生出来的检察系统改组,受贿法官被收押,都可感受到“媒体揭弊运动”也带动了“司法自消运动”。

  但是正如政治人物会收买某些名嘴一样,保守的司法系统也会运用自己的人脉、金脉进入电视媒体,于是也有“司法黄牛”摇身一变成名嘴,或是提供检调内幕,或者转移焦点,或者扮演打手“围魏救赵”,本来已“蓝绿纠葛不清”的政论圈,自此又注入一股浊流。

  当“蓝绿难解,是非不分”,阅听大众厌倦之余,自然是关机图个耳根清净,收视率因之下降,名嘴影响力日减,民粹当道更加走火入魔,如同“十年一梦”一般,电视政论节目的“黄金时期”已进入了尾声。

  正如夕阳工业需要转型,曾经成为“媒体火车头”的政论节目也成为“吊车尾”的拖油瓶,奈何台湾的媒体经营者大都非常短视,只在乎收视率调查,只在乎广告的收益,不在乎媒体质量的提升。

  尽管各界已批判电视新闻是“弱智”,名嘴已成为“乱源”,但少有媒体经营者愿意挹注经费、人力改弦更张,于是一切率由旧章,仍然延续用最少的投入以达最大的绩效。

  电视政论节目的评论圈成为过气政客、司法黄牛、失业媒体人的集散地,二军、三军浮上台面,这是政论节目的最大危机,如果任令此情况恶化下去,曾经风行一时的“名嘴风潮”恐将成为昨日黄花,走入了历史的黑洞。

参与互动(0)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