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勿让诺贝尔科学奖太沉重——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勿让诺贝尔科学奖太沉重

2010年10月12日 10: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0月12日电 2010年诺贝尔奖各科学奖项获奖名单日前已陆续公布于世,新加坡《联合早报》12日刊文《勿让诺贝尔奖太沉重》。文章说,相较于美欧苏俄等国,亚洲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还是偏低,不少中国人甚至感叹道:“中国何时才有诺贝尔奖得主?”。诺贝尔奖是国际上最权威的学术奖,获奖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但是也不需要将得奖与否看得太重,纠缠于“诺贝尔奖情结”扭曲心态中,勿让诺贝尔奖太沉重了。

  文章摘编如下:

  日前2010年诺贝尔奖各科学奖项获奖名单已陆续公布于世。美国和日本的三名科学家分享化学奖,英国两名俄裔科学家获得物理学奖,而生理学和医学奖由英国科学家获得。

  自1901年颁发诺贝尔奖以来,先后共有八位华裔科学家获诺贝尔科学奖,分别是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高锟。他们皆非中国籍的科学家,而他们主要的研究生涯和重大科研成果的获得大都在美欧国家。不少中国人感叹:“中国何时才有诺贝尔奖得主?”

  诺贝尔奖是国际上最权威的学术奖,获奖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但是也不需要将得奖与否看得太重,纠缠于“诺贝尔奖情结”扭曲心态中,勿让诺贝尔奖太沉重了。

  诺贝尔奖科学首重成果

  诺贝尔奖的颁授首先视其成果对人类进步和文明的卓越贡献,如去年获得物理学奖的高锟获奖的原因在于他在“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高锟光纤理论发展起来的光纤传输技术,带来高效、低耗、清晰的多通道网络通讯革命性突破,为人类数字信息技术发展开创了新的路向。

  高锟曾深情地说过:“我是炎黄子孙。”他又补充道:“我是世界公民,我的科研是服务于全人类的。”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荣誉属于他们的祖国,但无碍他们的科技成就造福人类。科学是属于全人类的,它本身没有国界。科学的发明成果是科学家承继了许多前人的发展成果,在不断的探索推论和艰苦试验基础上发展的。高锟等人的成既属于全球华人也属于全人类。世界各民族都有优秀的人才,全球化的今日,获得诺贝尔奖者的国籍界限不再是壁垒分明了。

  科学研究重过程而非结果

  若与美欧苏俄等国比较,亚洲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人数还是偏低。以物理和化学奖得主来看,华裔计八人,日本七人,印度和巴基斯坦各一人,作为亚洲最大国的中国,至今仍无获奖人,部分人为此耿耿于怀。

  为提升科研水平,我们必须理性地反思和完善亚洲地区综合素质、科研资源的投入和开发、研究课题方向和开创性。但是也要切忌将科学研究获奖功利化,为获奖而急功近利。

  诺贝尔奖的创立者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留下名言:“我看不出我应得到任何荣誉,我对此也没有兴趣。”重视科研的过程甚于结果,它是实现成功目标的必经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胸怀大志的科学工作者并不把获得诺贝尔奖作为追逐目标,他们旨在全心全意投入科研过程,哪怕是过程漫长、艰辛、反复和可能的失败,他们乐在享受钻研科学奥秘的过程,以及攀登科学高峰的乐趣,而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促进人类文明的科学研究和发明事业。早在1966年,高锟就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信上应用的基本原理。首个光纤系统于1981年成功问世,时隔40多年高锟才获诺贝尔奖,显见他在当初并未曾旨在诺贝尔奖而将毕生精力投入光纤研究发明。

  诺贝尔奖的耀眼光环固然让人目眩,但是在科学研究崎岖征途上不屈不挠,攀登科学顶峰的科学家们留下的足迹和开创性的伟业,却更使世人万分景仰和怀念。

  不论是对于中国或新加坡,以及世界各地华裔科学家们,高瞻远瞩,认定目标,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耕耘,滴滴心血必将浇灌出科学丰盛硕果,相信诺贝尔奖也不再遥远。(杨松坚)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