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经济日报: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启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台湾经济日报: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启示

2010年10月13日 14: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0月13日电 台湾《经济日报》13日发表社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启示》。社论说,经济学家推导出的所谓原理常与全球政府的行动大相悖离。2008年爆发的金融海啸时,投下了经济学家所能开出的最猛烈药方,迄今仍未见好。全球各国应检视经济学发展与现实世界之间难以弥补的巨大落差,以及解决现实问题上的种种限制。冷静、理性而且真实地看待经济学,诺贝尔经济学奖才真正会是对人类社会的祝福。

  文章摘编如下:

  人们常谑称,10个经济学家会有11个不同的意见,凸显出经济理论的诡谲复杂、众说纷纭,难以获致众皆信服的共识。最明显例证就是,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全球经济深受冲击,各国政府纷纷祭出凯因斯学派赤字支出政策,大事举债扩张公共支出;然而凯因斯学派的理论30年来在经济学界备受质疑,做为推论基础的凯因斯学派总体模型更是左支右绌,这种全球政府的行动与经济学界的抨击大相悖离的情况,恐怕在任何一个学术领域都难得一见。

  事实上,经济学做为一门科学,还处在稚嫩的地步,与早已高度发展的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相去不可以道理计。而且,经济学做为一门“科学”,存在极大的困境。因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行为,以及由而构成的市场与互动关系;与化学、物理等非人乃至非生物的对象不同。偏偏经济学又强要假借分析非人对象的物理学做为分析工具,而以“科学”自居;将原本做为根基的人性与各如其面的人心极度简化,推导出许多在无人的环境中方才存在的所谓原理。充其量,这只能说是一个试图“虚拟实境”的“拟真”人工智能。

  本届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经济学家,正可现身说法。以美国经济学家戴蒙德为首的获奖者,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原来现实市场中的信息是不完整、不应分二,而且要为所需的信息付出昂贵的成本,经过努力的搜寻,才能借以买到合意的商品或找到适当的工作;雇主找不到所需的劳工而出现缺工问题,同时劳工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陷入失业困境,原来就是搜寻成本作祟!

  如果一个道旁小鬼认真地大声宣告此一发现,不免招来一阵讪笑!但当经济学家认真地以一个高度复杂的数学模型推证出此一结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即光荣加身。

  难怪2008年爆发的金融海啸,两年于兹,投下了经济学家所能开出的最猛烈药方,迄今仍未见好。就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发榜之前,2007年预告银行家过度依赖所谓的“风险模型”可能导致意料之外大灾难的畅销书作家泰力布,要向瑞典中央银行提告索赔;因为1968年创设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瑞典央行,曾将诺贝尔桂冠颁给三位以“风险模型”探讨投资组合理论的财金学者,使他们的“风险模型”备受银行家的重视,正是金融海啸的肇因。

  我们还可以加上一笔:金融海啸因雷曼兄弟倒闭而骤然引爆,固然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极大冲击,但若非头顶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的知名专栏作家,不遗余力地恐吓世人:全球经济将陷入百年来最可怕的经济大萧条;而且以其如刀之笔,旦旦而伐之,全球各国不可能无一幸免地失去信心,而导致世界经济体系遍及每个角落同时陷入瘫痪。如果不是摩顶放踵大声呼吁,各国政府必须拿出最强力、更强力的武器全力对抗,许多政府也不会因为过度举债而陷入主权债务危机,被迫在经济陷入困境时,反过来降低预算、增税以紧缩有效需求。因此,我们大胆做一个假设:如果1968年瑞典央行未曾多事地为一个稚嫩的“拟真科学”设立诺贝尔奖,或许金融海啸在2008年不致造成,而事发后也不会引发政府种种过当作为,酿成严重的后遗症,令经济迟迟不能回归正轨。

  我们乐见泰力布对瑞典央行的提告可以成案,借此让全球各国都检视经济学发展至今存在的巨大缺口,与现实世界之间难以弥补的巨大落差,以及解决现实问题上的种种限制。当我们如此冷静、理性而且真实地看待经济学,经济学才真正会是对人类社会的祝福。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