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联合早报:破解“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2010年12月16日 15: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2月16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16日刊出社论说,作为一种依赖血缘关系传承事业的营运模式,家族企业无论古今中外都面对更特殊的挑战。家族企业的第二、第三代子弟,因为养尊处优,反而很容易就挥霍掉先辈累积的财富和事业。分析认为,任何社会也都不同形式地存在着“富不过三代”的隐忧。成功容易带来自满,长久的安逸也容易导致麻痹,而轻忽未来的挑战。

  文章摘编如下:

  处于商业周期越转越快,消费市场品味一日数变的时代,在波涛汹涌的商海中沉浮的企业,似乎唯有不断求新求变,才能继续乘风破浪。如何同时坚持企业成功的经营传统,又要与时俱进谋求突破,对于很多商家,尤其是家族企业经营者,显然是个日益必须重视的难题。

  作为一种依赖血缘关系传承事业的营运模式,家族企业无论古今中外都面对更特殊的挑战。第一代的创业精神和智慧,并不保证能延续到子孙的血液里。反之,有更多的例子证明,家族企业的第二、第三代子弟,因为养尊处优,反而很容易就挥霍掉先辈累积的财富和事业。

  曾国藩的外孙、民国时代上海商会会长聂云台在1920年代撰写的《保富法》,便指出当时有钱人的家业,百家之中仅有一两家没有完全败掉。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业的超过300万家私营企业当中,不到5%能在家族中找到合格的接班人。美国家族企业成功传到第二代的也只有30%,传到第三代的只有12%,传到第四代及更远的只剩3%。

  企业商号其实也是社会软实力的象征,它是提供社会历史感和集体身份认同的重要社会制度(social institution)之一。就如提到福特就联想到美国、看到丰田、索尼就联想到日本一样,成功且持续经营的企业是构成社会有机整体的重要内容。新加坡虽然有类似新航等名扬国际的企业品牌,但真正来自民间的、尤其是家族经营的成功企业,仍然还不多见。

  因此,本地愿意肩负起祖业,继续扛起家族生意重担的年轻人,通过《早报•现在》分享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如何克服创业难,守业更难的艰辛,自然也就格外有意义了。这些年轻人的家族,从事的分别是地毯批发、轮胎和餐饮等平实无华的生意,对于注重个性、自由、通过实现兴趣志向来证明自我的新世代,并不特别迷人,也因此更凸显这些年轻“守业者”能耐得住磨练的难得之处。

  从这些年轻人的经历显示,守业之难在于要学会忍受过程的寂寞,克制年轻人跃跃欲试的本性,不但要从底层学习起,从最难的地方做起,在长辈成功的经验面前,也还必须要逐渐地争取到他们的信任,以便最终能实践自己的新想法,甚至通过为家族企业转型,发掘企业新的生命力。

  本地家族企业一般属于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却同时得和跨国企业及政联企业同台竞争,压力不可谓不大。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调查,中小企业占了该组织成员国企业总数的99%,创造了三分之二的就业机会;在新兴经济体中更创造了97%的就业机会。虽然任何企业的成功,基本得依赖经营者的本事和市场条件,某种程度的政策辅助,也可以减轻家族事业传承的困难。这对于累积社会软实力和促进就业,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扩大而言,任何社会也都不同形式地存在着“富不过三代”的隐忧。成功容易带来自满,长久的安逸也容易导致麻痹,而轻忽未来的挑战。自建国以来,新加坡虽然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挑战,但年轻一代的成长经历,毕竟早已不同于建国的一代。如何在享受上一代辛勤耕耘的果实之际,保持警惕,战战兢兢,居安思危,应该是所有年轻国人不应漠视的严肃议题。

参与互动(0)
【编辑:程涛】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