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怎么做才算“对”?

2012年02月28日 15:51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参与互动(0)

  一位从事小学教职的朋友感慨地对我说,回想十几年的教学历程,有这么一点的遗憾:她没法“改变”两个孩子,让他们顺利地继续升学。

  话说三年前,有两个超龄的六年级转校新生来到他任教的班级,原因是在他校留级且操行表现较差而被“逼”转校。由于之前就读同校且相互认识,所以两人就好似糖黏豆一样,一拍即合,放学后也一起逛街、与校外友人玩耍,甚至彻夜不归家。

  我的朋友是一个责任心很重的老师,希望可以拉他们一把,重拾正常的校园生活。所以,开学后就展开温情攻势,分别跟孩子聊天、分析利弊得失,劝他们要好好珍惜靑春、努力学习;但两个孩子非但不领情,还愈来愈嚣张,将不好的习气带到班上,迟到、欠功课、上课睡觉、讲大话、对师长言语无礼冲撞……朋友感到情势不妙,若纵容他们则为其它同学起了坏的示范,那后果可严重了!

  审时度势之下,展开铁腕手段:遇到他们犯错,厉声严词、不假情面地在班上指出。但结果却每况愈下,两个学生由于长期睡眠不足,上课就直接趴在桌上睡觉,老师们也只能消极地虚以应对,他们睡他们的、我讲我的,下课后再找他们晓以大义。放学时,两人又神龙活虎地去玩了,留下的是老师们一声声的长叹和惋惜。到学期中,朋友也曾试着与家长倾谈,希望拉回颓势;也曾找学校社工,请他们辅导个案……但最终仍是徒劳无功,而且一个学年很快地就过了!两个半大不小的孩子又遭遇升班挫折,再次选择转校,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朋友至今仍不时想起两名孩子,她说:“不知这两个孩子现在怎么样?有没有继续读书?如果……”但我觉得需要照顾的反而是朋友的感受。一个育人的事业,如果欠缺家庭和社会气氛的配合,何其困难!我只有笑劝朋友说:“‘如果’是不可能有‘如你所愿的结果’的!”任何一个人要“改变”另一个人是不太可能的,要由青少年愿意“自我改变 ”才有可能,否则我们可以做的实在太少了。

  我想说的是:做事要用对方法,才有成功的希望。而其中重中之重是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习以为常与靑少年对话的方式和对待的方法。如果不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要,只是一直想灌输正确的价值观,相信没有多少个人愿意听!试一试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处事的方法,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摘编自《澳门日报》 文/曾庆彬)

【编辑:丁文蕾】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