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农村废墟 时光乐园

2014年11月03日 16: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农村废墟时光乐园
    各式农具,还有老屋,伴着老夫妇度过无数相守的日子。(1993.8苗栗市南势坑) 摄影/邱德云
    豆油桶(酱油桶)。装豆油的桶子,以一片一片的木板拼成,外以竹篾编成的桶箍固定,上方有稍大的入油口,塞以木塞;下方有较小的出油口,以插销型活动木塞控制出油量。摄影/邱德云
    茶炙仔(铝制茶壶)。炙,从“晒”延伸至“烧”,客语所谓茶炙仔,即闽南语的茶鼓,铝制或锡制。除了烧开水,最方便的莫过于把手一提,便将一整壶煮滚了的水带出门。摄影/邱德云

  1990年代的时光,挟着排山倒海的毁灭,朝着农村而来。它们不是无用之物,邱德云走进光影之中,进入时间之林,化作光,为这些农村角落里的器物平反的当下,也用镜头洞悉了生命的不可逆……

  终于等到这一刻。1993年,一个8月天,邱德云明明将焦距对准那对老夫妇,它们却在光影幽微之处蠢蠢欲动。倚在柱下的担竿和笠,刚从太阳底下挑回的细枝;两个舀水的勺趁着阳光露脸的片刻喘口气;墙上的菜篮与棕扫仔、地上的小铝锅,以及一旁的榔扫把,或尽责盛物,或不甘寂寞等着上工。门上春联的墨迹闪闪,夏日的树影摇曳在墙边,风吹过门楣垂下的剪纸,老夫妇相对坐在门前,默默剥着准备晒干用来喂鸡的玉米,而它们一点也“不安分”。

  无所不在的召唤

  这些器物日复一日陪伴着许许多多农村的人,从年轻到老,最后却总以“似有若无”的身影消逝在人们眼际,长久以来,邱德云即便曾以广角镜头的视野包容了它们的存在,也很少正眼瞧过它们。这一天亦然。

  在他一如往常以广角镜头拍下老夫妇身影,让满布周遭的器物“不安分”凸显出来的同时,那份没有被“看见”的“不安分”似乎以无所不在之姿一步步接近他,召唤了他。

  前一年,1992年7月初,当邱德云的镜头流连在附近木炭窑的劳动身影,茅草棚下一支煮过无数次滚水的茶炙仔(铝制茶壶)就曾在片刻间吸引了他;还有那年年底,一支高挂的菜篮,无视满地落叶破屋而来,更逼得他退无可退紧贴廊下墙面屏息,照见了它。

  更早之前,一、二十年前田间的箩(米箩)、从干枯的明德水库现身的砻、远赴云林北港所遇的牛车,都曾留存在他的镜头深处。这种种,让邱德云于1996年6月再访老夫妇,那天,专程为了老夫妇杂物间里的一个咸菜楻(桶)和笼床(蒸笼)而来。

  是啊!邱德云终于看见它们。从1958年买下第一台单眼相机,开始摄影的人生旅程,以35mm的镜头入门,慢慢随着广角镜头的发展,邱德云的镜头也愈握愈短,愈迫近拍摄主题,那是一种写实意念的坚持,用于突破当时流行充满唯美画意的沙龙摄影。

  三十多来,邱德云的摄影路走走停停,即使在对抗的当中吸收了沙龙摄影讲求画意的养分,一旦再拿起相机,却无法抑制地更加深入广角的写实视野。只是这一回昔日关注的土地劳动者老了,农村不复以往了,连这些过去存在邱德云镜头里不为人注意角落的器物们,也破了旧了,更多被遗弃了。尽管迟了些,但这些在角落坚持至今的器物知道,邱德云终究会发现它们的存在。

  1960年代苗栗后龙溪河坝上的那颗大石头,穿越遥远地质的年代,随着岁月的河流冲激而来的石头,孤独的一颗石头,以坚毅不拔的耕田人姿势召唤了年轻的邱德云。在那直到地老天荒的相互注视中,邱德云蹲在黄昏河坝的身影,似乎预示了这一刻。而也只有身经写实与唯美摄影的激烈战役、来到1990年代的邱德云,可以掌握光线的瞬息万变,看见暗处的它们,透澈这些器物的“不安分”其实是一种守本分的渴望,它们不甘被视为无用之物,它们渴望尽到“生来为人服务”的本分。

  幸而有它们相伴

  于是,老夫妇家置物间不见天日一段时间的咸菜楻,瞬间活过来了。多少个冬日割大菜(芥菜)的日子,多少抹了盐层层堆上身的芥菜,多少孩子赤着脚踩着踏着使着力气,邱德云了解它承受了多少,知道它即使像个缺齿的老人,依然不朽。而不知歇了多久的笼床,偷偷掀开来,在阳光中冒着岁月的热气,邱德云知道它们累积了无数的美味,天上众家的神明,老夫妇家列祖列宗,以及他们那些外出谋生的子女,透过各式各样从中蒸出的“粄”也都知悉。

  这曾经是一个多么生气勃勃的大家庭啊!独守的老夫妇身影吸引了邱德云,按下快门的剎那,幸有那些“不安分”的各式生活器物相伴着。邱德云走进老夫妇居家老屋的灶下(厨房),尽管家里只剩夫妇两人,尽管瓦斯的时代已来到,但一捆捆的柴映入眼帘,火钳与火撩就位,火花似在泥砖砌成的灶头间碰撞,那是一个还活着的灶下,炊烟自看不到顶的灶头烟筒袅袅上升,渲染天际。黄昏,一个饥肠辘辘的黄昏;清晨,一个精神奕奕的清晨。日子虽艰辛,虽寂寞,但因它的存在而温暖。

  那是一场时光的逆旅。二、三年,甚至四、五年,或者更久,邱德云穿梭在1990年代苗栗周遭的农村,走进一间又一间的老屋,徘徊在时光隧道里,找寻它们的踪迹。(摘编自台湾《联合报》 作者:陈淑华)

【编辑:吴合琴】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