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海外华文报摘
台湾历史月刊: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之谜

2008年12月11日 16:19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1707年对英格兰和苏格兰而言,是意义极为深远的一年。这一年,英格兰王国和苏格兰王国达成了完全合并,从数百年纷争的刀光剑影中诞生出崭新的大不列颠王国。

  大不列颠王国的诞生

  在此之前,同处一岛的苏格兰和英格兰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沿袭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彼此之间龃龉不断,以致兵戎相见。实力强大的英格兰妄想用武力统一不列颠岛;实力稍逊的苏格兰则多次与英格兰的宿敌法国结成盟友,遏制英格兰的扩张野心。

  1296年,英王爱德华一世(Edward I)趁苏格兰内乱兴兵来犯,大肆掳掠。苏格兰人不堪受辱,奋起抗争,其间涌现出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与罗伯特‧布鲁斯(Robert Bruce)两位著名的民族英雄。1314年苏格兰军队在班诺克本(Bannockburn)一役中大败英军,取得独立战争的最终胜利。苏格兰人用鲜血赢得了独立与自由,此次胜利的荣耀也长久留在了苏格兰人的民族记忆之中,同时烙下的还有对独立的珍视和对英格兰人的深重敌意。

  1603年,英格兰“童贞女王”伊丽莎白(Elizabeth I)亡故,将王位传于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James VI,加冕为英格兰国王James I),两国实现了王位的联合,关系发生戏剧性改变。从此,两国共戴一君,但各自拥有议会与枢密院,在政治、宗教、法律、经济等方面都保持独立地位,依旧互相提防,貌合神离。查理一世(Charles I)在位期间曾试图统一两国教会,在苏格兰推行英格兰国教会的新祈祷书,结果却激起了苏格兰长老会派(Presbyterian)领导的大反叛,最终诱发了英格兰内战。

  其后,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用军事手段征服了苏格兰,却只能让苏格兰人的独立诉求和民族感情愈加强烈。1660年查理二世(Charles II)复辟后,苏格兰旋即恢复了独立地位。1688~89年,“光荣革命”爆发,詹姆斯二世(James II,苏格兰的James VII)被废黜,玛丽和奥伦治的威廉(William of Orange)被英格兰议会拥立为君,苏格兰议会权衡利弊之后也对此表示了认可,两国依旧维系着王位联合的状态,直至1707年合并的完成。

  合并对两国而言都有着深远影响——合并终结了苏格兰作为一个独立国家而存在的历史,为日后的苏格兰社会埋下了沧桑剧变的种子;合并使英格兰消除了北部边界的安全隐患,杜绝了国外势力插手不列颠岛内事务的任何可能——可以说,此后煊赫一时的“日不落”帝国,也正是建立在1707年合并的牢固基石之上。

  耐人寻味的是,这次合并的完成远非你情我愿,恰恰相反,合并一度遭到了苏格兰社会的激烈反对。可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苏格兰议会却最终力排众议,推动了合并顺利完成。

  一直以来,1707年合并问题都是史家讨论的焦点,对于苏格兰方面同意合并的动机也是众说纷纭。综观合并前夕的苏格兰,笔者认为,当时的苏格兰国民经济体系已摇摇欲坠,经济问题乃是苏格兰人面对的最迫切、最现实亦是最基本的问题。在推动合并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动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合并是英格兰政治上的必需,是苏格兰经济上的必需。

  下面,笔者即试图还原当时苏格兰所面临的经济困境,从经济视角论述这一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苏格兰经贸发展的困境

  十七世纪中期的苏格兰经历了英格兰的残酷征服,经济凋敝,满目疮痍,被克伦威尔形容为“一个破败不堪的国家”。复辟使苏格兰恢复了独立,经济也有所恢复,一度迎来了短暂繁荣。但苏格兰国小寡民,地域发展又极不均衡,整体经济实力远逊于英、荷、法等国。在剧烈变动的政治经济环境中,苏格兰的繁荣昙花一现,很快便走向了终结。

  十七世纪后期,重商主义开始在西欧各国普遍流行。法国、英国、荷兰、斯堪的纳维亚诸国等苏格兰的贸易伙伴,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苏格兰丝毫不占优势:苏格兰的出口商品以羊毛、盐、煤炭、小麦、亚麻、鱼类、牲畜等农矿业产品为主,缺乏竞争力,又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反击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利益。苏格兰国内市场规模不大,经济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贸易,可此时各国市场严密的保护政策却让苏格兰人望而兴叹。

  国外市场逐步萎缩,殖民地市场又毫无斩获,复辟之后,一直将苏格兰视作政治隐患和经济对手的英格兰将其列入了《航海条例》(Navigation Act)的限制之中。航海条例是英格兰政府针对海上贸易竞争对手而颁布的法令,规定凡是从欧洲运到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从亚洲、非洲、美洲运到英国或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英国各港口的渔业进出口货物以及英国国境沿海贸易的货物,则完全由英国船只运送。条例的目的在于垄断英格兰与海外殖民地贸易。苏格兰人缺乏本国的殖民地,也无法从英格兰获利丰厚的殖民地贸易中分得一杯羹。

  不仅如此,英格兰出于自身利益而参与的诸次战争让苏格兰大受其苦。三次“英荷战争”满足了英格兰人的利益,却严重违背苏格兰人的意愿,让苏格兰失去了他们最好的贸易伙伴。威廉三世即位之后,战争更是层出不穷。1688~1707年的19年间,苏格兰仅有5年处于和平时期。1689~169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卷入了奥格斯堡联盟战争,1701年开始,苏格兰又被拖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对抗法国。

  英法之间的战争给苏格兰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法国政府限制苏格兰商品进口,使苏格兰在这个传统市场上丧失了大部分份额;英格兰皇家海军巡行在苏格兰港口,阻止对法贸易;更为严重的是,法国私掠船频繁肆虐于主要的商业航线,苏格兰缺乏海军,又得不到英格兰海军的保护,商船屡受洗劫。

  森严的贸易壁垒和连绵的战争使得苏格兰商业遭受了重大打击,也让苏格兰的经济发展之路变得举步维艰。

  祸不单行,十七世纪末期,苏格兰又遭受了始料未及的大饥荒。从1695年至1699年,气候的反常使苏格兰粮食产量一落千丈,粮价飞涨,尽管苏格兰政府尽力缓解危机,教会也倾力救济,可穷人还是无以果腹,饿殍遍地。苏格兰医学家及文物学家罗伯特‧西巴尔德爵士(Sir Robert Sibbald)以悲伤的笔触描述了这次饥荒给苏格兰人带来的灾难:

  有些人倒毙路旁,有的人躺在街道奄奄一息,穷困的婴儿嗷嗷待哺,但母亲们干瘪的乳房再也无法喂饱他们。每个人都能从各地的穷人脸上看到死亡,他们形同枯槁,气若游丝,如果不加以照顾,死神随时都会带走他们……有的人甚至吃那些病死的动物,这可能给他们带来瘟疫……

  饥荒使得苏格兰的人口减少了约15%。为了缓解粮食危机,苏格兰政府不断进口粮食,造成了硬通货币的大量流失,从而损害了国内的信贷系统,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

  雪上加霜的是,在这样的艰难时世中,苏格兰人拓展海外殖民地的计划也遭到了惨重失败。

  面对欧洲各国森严的贸易壁垒和英格兰紧闭的殖民地大门,苏格兰人一度萌发了开拓本国殖民地的强烈愿望。1695年,苏格兰人成立了“苏格兰对非洲及东、西印度群岛贸易公司”。此后不久,在中美洲地峡殖民的达瑞恩计划(Darien Scheme)被公司采纳。达瑞恩位于现今的巴拿马运河地区,是扼守南北美洲的要道,这一计划的愿景,是在地峡建立一个殖民地,使其成为连通太平洋贸易圈和大西洋贸易圈的商业中转站。

  计划确定后,公司开始多方募集资金。但英格兰议会担心该计划会影响英格兰在殖民贸易体系中的垄断地位,降低国家收入,通过决议撤回了所有的英格兰资本。威廉三世的宫廷对于这项计划也极为抵触。达瑞恩地区虽是处女地,但其连接了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帝国,西班牙早已将其视为本国所有。威廉三世正忙于与法兰西的战事,急需西班牙为盟友共同对抗路易十四。对于达瑞恩计划,王室不仅百般阻挠,更颁令禁止英格兰各殖民地当局对苏格兰人施以援手。

  此时的苏格兰人已是孤立无援,他们所怀的仅是满腔热情和无比的勇气。即便如此,1696年春,爱丁堡和格拉斯哥等地的有产阶级还是倾其所有,将大量资金投入这次冒险计划。1698年7月,苏格兰公司的殖民船队满载着全国的希望起航,次年抵达了目的地并成功建立起定居点,全国上下无不欢欣鼓舞。可随后,灾难接踵而至:地峡地区丛林茂密,河流纵横,很难开辟出贸易路线。饥饿和猖獗的热带疾病使得定居点的人员死亡率居高不下,西班牙人的进攻和英格兰人的袖手旁观让这次冒险的惨败变得更加无可挽回。1700年,苏格兰公司不得不终止了此次计划。

 [1] [2] [下一页]

编辑:官志雄】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