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坛留给2009年的问号(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中国文坛留给2009年的问号(2)
2009年01月05日 16:30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名气大了,荷包鼓了,也让郭敬明口气不小,他说:“我现在已经红了7年,如果还红10年、20年,那我就是历史,因为我的销量摆在这里,没有人可以否定的 ,我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不能回避的人物。”

  也许郭敬明的文章确实有问题,为人也不能说完全没问题,但他精明的商业头脑确实让很多人自叹弗如。

  人们期待着2009年作家富豪榜的到来,也在猜测着郭敬明还能是首富吗?

  陈晓明:小说多样化的流向不可阻挡

  一一梳理好作品

  同是评论家的陈晓明认为,2008年文坛整体来说比较平淡,现在优秀作品出来的难度越来越大。一方面,人们对阅读小说的耐心不够,另一方面,现在对小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前几年还有贾平凹、莫言等作家潜心写出能撑得起来的力作,这两年一流作家可能在酝酿写作中,出手的作品不多。

  说到2008年,还是有些好作品值得梳理,比如王朔的《和我们的女儿谈话》、毕飞宇的《推拿》、阎连科的《风雅颂》、严歌苓的《小姨多鹤》都是2008年值得注意的作品,代表本年度文学作品的水准。

  还有一些作品,比如张胜的《他从战争中走来》,应该是军旅文学的较大突破,在革命历史回忆录中是独树一帜的作品。主旅律作品比如徐坤的《八月狂想曲》也是被多方面肯定的。

  在这些作品中,阎连科的《风雅颂》表现了他一贯的批判性立场,写出了他始终坚持的独特的、强硬的写作风格。所谓的“强硬”,指有勇气的写作,阎连科顽强不屈的批判意识是当代作家少有的,虽然他笔下的大学有片面之处,但他呈现了人文精神以及转型期人们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

  毕飞宇的《推拿》叙述老到,语言的火侯把握独特,盲人心理描写非常透彻,但缺乏长篇小说的整体构思。

  《小姨多鹤》是近年来中国小说不可多得的一部优秀之作。放在几十年来都是首屈一指的作品。她的思想意识之高,超越了简单的民族国家的立场,写出了对战争的控诉,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专业与业余界限难分

  近年来,人们称之为“业余作家”的写作者越来越多,比如姜戎写作《狼图腾》、阎真写作《沧浪之水》、《比如女人》、陈华写的《那一曲军校恋歌》等,他们都是业余作家。但是专业和业余的界线越来越难分清。

  从小说水准来说,一些专业作家越来越业余,业余作家的作品反而一看很专业。“专业”这个概念完全可以解构了。非作家协会的作家越来越多,他们的作品很独特,但大多只根据经验写作,在虚构上怎么拓展始终是个难题。

  从这个现象来看,中国作家在更新换代,作家可以有更广阔的空间,写作变成更自由和容易的事情,写作也更平民化。这种可能性促使中国的小说更多样化,这种流向不可阻挡。

  平淡的2008图书市场

  获奖作品充满争议

  纪实文学承载记忆

  获奖作品充满争议

  2008年,人们该如何概括这一年的大陆图书市场呢?综观2008年的图书出版界,出版人在“平稳”中寻求“突破”,这一年的图书少了一些跟风书,但是缺乏被人津津乐道的经典书,成为出版界的遗憾。

  即便是今年最重头的茅盾文学奖也依然让人充满遗憾,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和麦家的《暗算》虽获得殊荣,但作为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项,本届评选结果受到关注的同时也饱受质疑。

  不少人认为,获奖作品没有达到应有高度以及评奖机制的局限性,都让本届茅盾文学奖的权威性打了折扣。

  纪实文学承载记忆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各大出版社争相出版以此为题材的书籍,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行业和领域,品种繁多,风格多样,令人耳目一新。

  在压力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下,情感类书成为人们自我治疗的最初级工具,而2008年关注健康的养生书也延续了前两年的高潮,“身心灵”因市场需求成为阅读热点。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让举国上下震动,地震发生不久,从中央到地方的作家协会与文联等机构组织作家赴灾区采风创作,各出版社也将重心转移到这一类书的出版上。这次的出版热潮来势汹汹,多以报告文学、救灾纪实文集、诗集的形式出现,成为全体中国人在2008年最感人的共同记忆。

  金融书籍一路走红

  全球性的金融海啸,使得与之相关图书持续热销。金融普及类读物成为人们了解经济形势、恶补经济知识的首选途径。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不仅使人们意识到了解经济知识的必要性,人们的目光也从投资实用型经济书转到了理论型的经典读物上。

  2008年的图书出版市场虽平淡,但种类要比以往几年来得更丰富,尤其是侦探小说类。

  而2009年的图书市场又将有着怎样的变化呢?是否还会保持平淡的状态呢?让人们拭目以待吧。

  (摘自美国《侨报》)

[上一页] [1] [2]

【编辑:官志雄
    更多海外华文报摘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