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澳报:30年,中国看世界的眼光变了(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新华澳报:30年,中国看世界的眼光变了(2)
2009年01月12日 09: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90年代末期到现在出国留学又出现了一些新特点。这期间出国的留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有更好的环境、条件和更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也有更开放的机会和视野去感受世界,他们更加关注祖国,也更加愿意为国家做事情。

  “不要对任何人说起”

  现在人们出国这么容易,但是沈亮老想到自己的父亲上世纪70年代的一次出国经历。

  上世纪70年代初的某一天,父亲下班回家,神情诡异地招呼大人孩子,说了一件事:单位要派他出趟国,可能需要三四个月。“是去坦桑尼亚吗?”沈亮兴奋地问。当时父母单位都有人去援建坦赞铁路,在人们眼里,出国就是去坦赞。那时的出国人员,恐怕除外交官外,主要就是援外人员。

  “不是,是去波兰。”父亲严肃地嘱咐孩子们,此事要保密,不要对任何人说起。

  父亲是到波兰,接收有关部门从民主德国购买的一套机械设备。在做出国准备的同时,父亲总对着地图琢磨,上级会给他们安排什么航线、途经哪些国家。他猜测不可能飞途经苏联那条最短的航线,因为当时中苏严重交恶。其实,当他到北京与同行的人会合后,走的就是北京─伊尔库茨克─莫斯科─华沙这条航线。

  “中国可以说不”

  1985年是一个关节点,从这一年开始,改革开放初期对日本的良好印象开始发生变化。

  这一年是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9月18日,北京大学约2000名学生举行了以抗议日本时任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和日本对华经济政策为主题的学生运动。

  对外开放初期,人们对于外国产品,尤其是日本产品的疯狂追捧,实在是出于改善现有生活的简单愿望。当人们的生活慢慢变好,对外开放中人们不曾想到的负面影响也显现出来。

  1989年是更重要的关节点,美国在这年发生的政治风波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大程度上,美国“自己坏了自己的事”。美国带头对中国实行制裁,90年代将所谓“人权”问题与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挂钩;又阻挠中国申奥、中国入世;不仅频繁对台出售武器,更在1995年允许李登辉访美;挑起严重的台海危机。这一系列行为在中国国民心里激起强烈的怒火。美国的形象大变。1996年一本《中国人可以说不》成为中国大陆畅销书籍,就深刻反映了这种情绪。

  中国人的愤怒在1999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之后爆发出来。从首都开始,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走上街头。北大学生在“三角地”打出一条标语:“不考托(托福),不考寄(GRE),一心一意打美帝。”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广州。

  上世纪90年代,深刻变化了的国际形势培育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土壤。同时,对于光怪陆离的外部世界,人们也更加理性而客观。一方面,继续谦虚地向西方学习着技术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对于他们在一些事情上的无理做法,中国人开始激进地表示出自己的态度。

  民族主义与理性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国民的对外心态又一次发生变化。

  1999年反美游行的意义在于它使得多年积蓄的民间民族主义情绪被点燃,从那时开始,民族主义浪潮成为一种强势的民间意识形态。

  而随着“80后”一代的成长,他们没有父兄一辈改革开放之初的心理落差,因而面对外部世界更自信,也更渴望得到尊重。这些都是民族主义思潮成长的重要土壤。

  网络成为中国民族主义的重要载体。民族主义、互联网、“80后”这三者结合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这便是“愤青”的由来。但“愤青”们的热情并非只在网络上渲泄。网络民族主义如今仍是最强大的舆论力量之一。它的爱国、凝聚国民等积极作用已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其常常表露出的狭隘、非理性和暴力倾向也十分让人担忧。

  理性而客观地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如今国民心态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跨国恋情追求什么

  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现在中国的跨国婚姻占到了全体婚姻的5%,也就是说每年大约有40多万外国人和中国的青年男女结缘。

  国人对跨国婚姻的看法也经历了大的转变。如果在上世纪80年代,看到一桩跨国婚姻,国人大多会流露出怀疑甚至是鄙夷的态度。当时中国人一谈这个问题,头脑中马上就对“地位”、“经济”、“目的”这些东西敏感起来。当时中国的经济相对落后,嫁一个比咱们富足的外国人,那无疑是“攀高枝”。

  然而,在中国经济情况大为改观的今天,国人对跨国婚姻的态度,已经从最初的难以理解到现在的能够接受了。国人在民族自信心增强的同时,也克服了曾经的弱势心态,终于可以坦然面对跨国婚姻。不再把原来本该基于爱情的婚姻和其它一些东西强硬地纠结在一起。

  从“西学东渐”到“国学热”

  上世纪整个80年代,中国掀起了求知热潮,简直是新一轮的“西学东渐”。其中尤其以外国文学和哲学最受欢迎。

  许多读者为了买到一本新出的名著连夜在新华书店门口排队,许多书还没等上架就被一抢而空。有人回忆说:“人人都在疯狂恶补所有的文学名著。这是空白之后的一种爆发,人们对书的欲望、激情真是又美丽又悲哀。”

  如今回忆起来,80年代如此崇尚哲学和文艺的狂热精神生活不禁让人向往。进入90年代,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让人们失去了对于文艺的兴趣,关于如何赚钱和成功的书籍成为新的畅销书。市场经济同样冲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些讲述细致情感故事和美好恋情的小资情调的文学作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与80年代西方文化思潮风行全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自信满满地开始追寻传统,掀起了国学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向传统,学习国学,这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国内“国学热”的出现和升温,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民族复兴。(王博)

【编辑:官志雄
    更多海外华文报摘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