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艺术珍品:从BBC晒宝到吴冠中"嫁女"——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如何对待艺术珍品:从BBC晒宝到吴冠中"嫁女"
2009年02月11日 16:46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日,BBC总裁马克•汤普森在伦敦介绍BBC公司2009年起在音乐、艺术、文化方面的安排时透露,BBC将把英国公共机构收藏的20万幅油画作品一一放上网络,不仅如此,英国艺术协会庞大的电影档案库也将有可能被放上网络。

  在英国境内有不少著名的油画作品,其中不乏珍品,在公共机构收藏的画作中,珍品更加众多。但对于一般公众而言,他们并不总有机会看到这些名作,即便是能看到这些名作,也必然倚赖于公共机构的相关活动和主动的展出等,但据了解,在该国就有80%的作品没有公开展示,普通公众就更难以目睹其精华了。

  而BBC这次和公共目录基金会连手,把所有公共机构的油画作品在2012年前搬上网络,供公众免费欣赏,这对于公众而言,对于爱好艺术的公众和希望接受艺术作品熏陶的公众而言,无疑将是个极大的福音。这样的举动毫无疑问将是意义深远的。

  扩大艺术珍品影响

  首先,将珍品网上“晒一晒”,将使这些稀世珍品重见天日,这不仅是个极好的扩大珍品影响的机会,而且对于珍品数据保存和展示而言,更是个极好的载体和信号。其次,这种公开“晒珍品”的做法,将会使相当一部分艺术爱好者和普通公众接受到艺术作品和大师艺术魅力的熏陶,这对于美的扩散、审美情趣的培养、艺术生活的陶冶和欣赏水平的提高而言,将是公德无量。

  同时,这样网上“晒”珍品的形式,第一次将最具冲击力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毫无保留地展示给社会,不仅使艺术的美育熏陶功能得到彰显,而且就扩大艺术影响而言,更是一种投入小社会效益大的创举。

  更重要的是,艺术虽然是一种生活的升华和纯粹的生命体验,但这种艺术自产生之日起就带有科学的社会责任,那就是通过艺术手段塑造美,通过艺术美感染社会,通过艺术的感染力影响社会情趣和社会秩序。

  艺术自身的责任价值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艺术品自身的价值上,更在于其与受众的直接接触以及所产生的熏陶性美育效果上。所以,让艺术品尤其是艺术珍品直接走进普通公众,增加其与社会的接触机会,对于艺术品和艺术自身的责任而言,更是一种科学的体现。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BBC网上“晒珍”的质,就是通过展示,扩大艺术品尤其是艺术珍品的受众范围,增加艺术品与社会的接触,扩大社会对艺术品欣赏的需求和范围。

  笔者不由想起不久前吴冠中先生的“嫁女”一说来。吴冠中先生曾把创作叫做“怀孕”,把捐献作品叫做“嫁女”。1月15日他在出席上海美术馆新闻发布会接受记者采访时诙谐地说,自己的作品“嫁得差不多了。没有多少了。”他还就捐赠作品一事发表看法:“之所以选择上海美术馆和新加坡美术馆捐赠我的作品,是因为这里是人民最容易看见的地方,我不愿意我的作品给某些博物馆后,放在库房里烂掉!”

  不该放在库房烂掉

  吴冠中老先生的话质朴而感人。在他看来,所有的作品不管多么珍贵,多么珍惜,都应该是处于人民最容易看到的地方,而不是放在库房里烂掉!这种行为,这种对待艺术品的行为,其实不也是一种对艺术品功能的最科学的阐释和批注吗?

  一些好的作品,之所以好,除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之外,更应体现在其所产生的艺术影响和艺术熏陶效应上,即便是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也绝不仅仅是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的,而应该由作品自身的艺术张力、作品所蕴藏的丰富美蕴、作品体现的艺术境界、作品所达到的艺术效果等等来衡量,而这些单纯地依靠作品自身而忽视其内在的艺术责任和艺术社会责任,何来价值之说呢?即便是具备一些极高价值的作品,如果深藏深闺无人目睹,这不更是对其存在意义和艺术责任的一种人为弱化吗?

  从BBC网上“晒珍”到吴冠中“嫁女”,我们从中不难体会出一种对待艺术珍品的最科学、最有意义的举动性内涵。而这些行为不管是对于艺术品自身价值的张扬而言,对于艺术及艺术品责任的体现而言,还是对于增强艺术熏陶力和影响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而言,都是值得效尤之为。

  我们也盼望着,国内也有更多的公共机构,利用不同的形式,在最大程度地保护艺术品的基础上,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艺术珍品的目睹渴望和对艺术的亲近渴望。这对于艺术品自身而言,毕竟也是一种务实的尊重和更具科学意义的珍藏!

  (摘自香港《大公报》 作者:许朝军)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