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文化和文化民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山寨文化和文化民主
2009年02月17日 15:58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最近,山寨文化旋风席卷中国,也引来了国外媒体的注意。有人反对山寨文化,认为是暴民文化、庸俗文化的代表;有人支持山寨文化,认为是草根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挑战,消费者对商业垄断的挑战。笔者认为,要评价山寨文化,首先应当把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的山寨文化区分开来,因为它们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现象。

  经济领域的山寨文化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开始,最早出现在电器和服装行业,近几年来在IT业异常迅猛,与手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山寨版产品在价格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符合多数消费者的消费水准,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追捧。急速扩展的市场占有率也使得经济领域的山寨文化格外令人瞩目。

  经济领域的山寨

  经济领域的山寨文化代表的是草根消费倾向,所谓的“精英们”是不屑于使用山寨产品的。但对于在国际品牌面前感到囊中羞涩的草根来说,山寨产品既实用又能满足与精英们共享主流文化的愿望。

  有人认为山寨版手机不同于以前的“假冒伪劣”,因为有很多山寨版手机或者其他产品中存在着创新成分。也正是这种比起原版更为功能齐全的“创新”吸引了很多人,也使厂商和消费者在某种程度上为自己的行为找到了道德正当性。

  但是,仔细分析山寨版的所谓“创新”会发现,仅仅把现有技术(或者说抄袭技术)进行简单叠加,虽然不乏创意,但并不是真正的创新。比如说把手机和变焦镜头叠加在一起可谓天才型创意,但不是在投入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后的创新。从这方面讲,今天的山寨产品与假冒伪劣产品并没有实质区别。甚至可以说,山寨产品是“冒牌货”、“盗版”的变异和发展。经济领域的“山寨文化”可以说是早期冒牌文化的再生产和进化。

  从短期效果看,经济领域的山寨文化对缓和贫富分化起着积极的作用,对社会的安定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也确实使多数收入较低的消费者受益。

  但是,从知识产权、市场规范以及企业发展等角度来看,经济领域的山寨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首先对民族工业的创新和发展会带来阻碍。因为复制文化的盛行会使企业不愿意投入更多资金和人才来进行技术研发。有人把山寨经济现象称为IT业的集体腐败,的确有一定道理。而这种集体性违权行为的扩散,也会阻碍法制建设。

  由于山寨产品模仿的多为国外品牌,有人对它赋予民族主义意义。事实上,山寨经济现象会影响到欧美国家的利益,更对中国的税收、民族工业以及经济秩序和消费市场的规制带来极其负面的影响。山寨经济现象首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国内问题。中国企业是否能够走出模仿与制造的困境,与知识产权的确立和理念的普及有直接关联性。作为商业活动来说,“诚信”为第一;作为国家来说,“尊严”至上。如果“中国制造”将成为“假冒伪劣”的代名词,那影响的就不仅仅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而是一个国家的尊严。

  文化领域的山寨

  从经验角度来看,山寨产品只会昙花一现,随着市场规范化和产品技术稳定带来的成本降低,山寨手机也会消失,正如早期的盗版电器最终销声匿迹一样。但是,如何杜绝山寨产品在新兴经济领域再生,则需要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和市场规范方面下力气。山寨产品也可以看作是工业化过程中的一种乱象,趋于规范是必然的结果。

  当然,另一方面,反思山寨产品在消费者中的普及和认同程度,也使我们想到一个问题,对于国际大牌企业来说,如何调整产品价格和开发适合当地多数人消费标准的产品,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经济领域的山寨文化,与文化领域的山寨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处。

  文化领域的山寨文化,是相对于官方文化的大众文化而言。山寨文化的流行与文化垄断、官方文化、主流文化的守旧和缺乏更新有着直接关系。比如说,中央电视台的春晚无论从形式、主持人、表演者甚至台下的参加人员都很少更新,很多有创造力的新秀被拒之门外。尽管表现形式是大众文化,但真正的大众文化在主流舞台上并没有机会。

  山寨文化可以对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产生一定的竞争压力,有可能促进官方文化变革。当然,防止山寨文化流于低俗也是非常重要的。

  (摘编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作者:杨丽君)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