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民风显“幽默匮乏”之势 懂幽默利社会和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国情民风显“幽默匮乏”之势 懂幽默利社会和谐
2009年02月23日 11: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2月23日电 香港《大公报》日前刊文说,中国的国情民风中存在着“幽默匮乏”的颓败之势。积极地看待对赵本山小品《不差钱》的争论,有助于改善“幽默匮乏”,因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事。让更多的人都来关注“什么是幽默”,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层面。

  文章摘录如下:

  今年除夕之夜,由赵本山、小沈阳、毛毛、毕福剑表演的小品《不差钱》,以日常生活中十分罕见的幽默对话,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引来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口水仗。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李银河给赵本山戴上的那顶帽子。因为她的立论和对“屁精”一词的词义引申,以及正反双方的唇枪舌剑,都加剧了小品《不差钱》的幽默效应。积极地看待这场争论,不仅无损于小品《不差钱》的喜剧效果,反而有助于改善国情民风中“幽默匮乏”的颓败之势,因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事。

  国情民风存在“幽默匮乏”

  为什么要说中国的国情民风中存在着“幽默匮乏”的颓败之势呢?依据有二:

  一、如果中国没有发生过十年动乱,没有过作家老舍跳进太平湖之事,说中国人不懂得幽默的观点或许就不能成立。因为老舍就是一个懂得幽默的人,而且写过剖析幽默的文章,文中对于“什么是幽默”有着详尽而近似权威的论述。

  他说:“幽默……运用智慧、聪明与种种招笑的技巧,使人读了发笑,惊异,或啼笑皆非,受到教育。……幽默的作家必是极会掌握语言文学的作家,他必须写得俏皮,泼辣,警辟。幽默的作家也必须有极强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因为观察力极强,所以他能把生活中一切可笑的事,互相矛盾的事,都看出来,……能把观察到的加以夸张,使人一看就笑起来,而且永远不忘。”

  老舍之死,虽然不能证明幽默在中国的绝迹,却能够说明当时的中国已不具备幽默生存的土壤。否则,一个懂得幽默的人,不是走投无路是绝不会出此下策的。无疑,“政治挂帅”是幽默的天敌,是一切懂得幽默的人无法生存的精神囹圄。因为,一个连幽默都不能够生存的年代,人人是笑不起来的,也就没有“好好活下去”必要了。

  二、如果中国没有过“穷则思变”的全民痛苦经历,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也就无从谈起,而一个“穷”字又把“钱”字推至前台,令所有的穷人们将其奉为至高无上的“主”,因而才酿成了神州大地上“一切向钱看”和“笑贫不笑娼”的铜臭之风。

  在如此风气愈刮愈盛的大环境之下,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有钱人,与在商海里瞎扑腾了半天也没捞着多少银元的芸芸众生们的鲜明对比,加剧贫富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一个“钱”字,已经让所有的有钱人和没钱人都疯狂了起来,哪个还会顾及到“幽默”?

  由此可见,“钱”也是“幽默”的死对头──因为,一方面是有钱人的逻辑“有钱能使鬼推磨”,认为只要手中有钱就没有他们办不成的事,因而不需要幽默;另一方面是没钱人的信条“钱虽然不是万能的,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因而眼里也只会盯着钱,看不到幽默的力量,更不需要用幽默来“画饼充饥”。

  显然,幽默的力量只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而强大,绝不会因为物质生活的贫乏而“自娱自乐”。尤其是当生存成为第一需要时,人生自带的幽默本能只会像家鸡的翅膀那样,退化成一种没用的摆设。

  幽默同样需要生存土壤

  客观讲,由赵本山、小沈阳、毛毛和毕福剑表演的小品《不差钱》,之所以被观众投票评为“春晚一等奖”,肯定者是占了绝大多数的,否则也不会有这个结果。在肯定者的议论中,更多的人只是叫好,并未注意到剧中人物对话台词的精心设计和每句话中所含的幽默元素。

  但是,当我们把这个小品与其它的语言类节目对比之后就会发现,其中的幽默成分是导致其成为整台晚会“压轴大戏”的主要原因,也是其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根本魅力所在。

  老舍说:“人的才能不一样,有的人会幽默,有的人不会。不会幽默的人最好不必勉强耍俏,去写幽默文章。清清楚楚、老老实实的文章也能是好文章。勉强耍几个字眼,企图取笑,反倒会弄巧成拙。更须注意:我们讥笑坏的质量和坏的行为,我们可绝对不许讥笑本该同情的某些缺陷。我们应该同情盲人,同情聋子或哑巴,绝对不许讥笑他们。”

  用老舍的话做镜子,当可看清有关小品《不差钱》争论本身的幽默──制造幽默的人被不懂得幽默的人所耻笑的本身就很好笑。唯一让人感到悲哀的是,当下一抓一大把的“大师、大家、学者、博导”没几个是懂得幽默的人,却又喜欢霸着话语权指手画脚,动辄就给人扣上一顶帽子,让原本轻松的话题变得沉重起来。

  这固然是一件幽默好笑的事,却也暴露出国情民风中太需要幽默的无奈!因此,笔者赞成这场争论继续下去。因为,让更多的人都来关注“什么是幽默”,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层面。(甄城)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