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服饰的表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日本服饰的表情
2009年02月26日 17:39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照罗兰•巴特的说法,日本是一个由种种视觉化象徵构成的符号帝国:“在这个国度里,能指(Signifiants)符号的帝国如此之广阔,它超过了言语的范围,乃至使符号的交换依然保留着一种迷人的丰富性、流动性和微妙性。

  尽管这种语言晦涩难懂,这些迷人的性质有时甚至就像是那种晦涩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最典型的表徵该是东洋服饰。虽然每个国家的民族服饰,都有其独特而丰富的表情,但少有像东洋服饰那样来得如此体系化。

  日本近代民俗柳田国男说:“服装是最能直接表现那个国家国民气质的东西。”传统的和服只有两种尺码:男物和女物,因此,只有着衣者挑选适合自己的衣服穿,鲜有量体裁衣者。日本的温泉、进门脱鞋的日式餐馆里的拖鞋,也都是不分左右的。

  就是说,有种高度统一的族群认同:除了最重要的男女差别之外,日本人皆“同质”。试图在和服的剪裁上打出个性,显然不是日本的传统价值观:在任何时候,只有“和”才是最高目标,而和服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这种文化同一性。

  当然,不是完全没有变化:少女着衣色彩明艳,上年纪的妇人则低调收敛;那些虽然社会地位不高,但却殷实富有的商人的行头乍看质朴无华,但衣服的里衬则是穿金戴银的绫罗绸缎。除了和服,发型也无言地诠释着身份:云鬓高挽、簪钗娉婷“满舰饰”的艺伎与寻常百姓家的糟糠人妻是不至混淆的。

  与阿拉伯妇女穿的哪都不挨哪的长袍不同的是,和服,尤其是“女物”,精确地描绘出人体的曲线。而且,女性和服内侧有好几层布,一层层裹住酮体,更强调了线条的轮廓。与西洋服饰所不同的,是强调的要素不同:不是胸、腰、臀,而是从肩胛上方到脖颈。凡事有利亦有弊,和服束缚了身体,妨碍了运动,基本上把动作限定于走、立、坐、跪,仅满足于在榻榻米上的活动。

  所以,现代乘电车上下班的OL们,平时绝少穿和服。但纵然如此,和服是不会被淘汰的。相反,和服美女被看成带有某种古风的氛围,是教养的象征。家境过得去的姑娘,闺中至少会保有一套,以备不时之需(成人式、茶道、花道、结婚式等)。日人不会因为和服束缚身体便将其废除或改革。就跟美国姑娘脱下牛仔裤换上婚纱一样,日本女性在和洋两种行头之间的转换几乎不需要过程。

  “锁国”时期结束后,服饰的西化是近代化最初的功课之一。尽管开始的时候,闹了不少笑话(如把撑裙子以衬托腰臀曲线的鲸骨衬箍倒着用等等),但最终的结果却再次自证了模仿功夫的了得,不仅像模像样,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东洋制西装,做工考究,品质精良,板型更适合东方人瘦削的体形;三宅一生、山本耀司、高田贤三、川久保玲等,日本贡献的时装设计师国际一流,自有品牌举世公认,价格不菲。

  鹿鸣馆时代,东洋绅士不仅西装革履,且怀表、礼帽、手套、手杖,欧洲贵族范儿被认为是套餐,一个不能少,乃至彼时有笑话形容日人着洋服,个个像是去参加婚礼或葬礼。从这里也能窥见日本的民族性格,要拿来,就全套拿来,眼里不揉沙子,容不得半吊子。还有一种解释是,习惯了里三层外三层和服的束缚的日人,把束缚感诉诸过剩装备的洋装——所谓“人是衣服马是鞍”,服饰作为一种表情,先于个性,首先是社会性的。

  而最能体现现代日本服饰之表情者,非制服莫属。日本是当仁不让的制服大国,从警察到医护,从空姐到大公司OL,从学生到蓝领……不一而足。且其制服设计之完美、用料之高级、品质之优异,堪称精品。也许惟其如此,日人才偏爱制服也未可知。常见上班族下班时脱掉笔挺的制服,换上皱巴巴的廉价便装,坐电车回家。

  但是,如果考虑制服(Uniform)本质上所带有的某种“被强制检阅”的意味的话,日人之偏爱制服的社会心理便耐人寻味了。大体说来,两种潜意识的交织构成了如此心理的底色:一是专业意识。日本虽然也是等级社会,但比起纵向的等级,日人更看重自己的职业,干什么爱什么,以之为荣,所以被称为“职人”(手艺人)社会。一个成天跟砧板、鱼生打交道的厨子觉得自己的职业很荣光,自然对系着围裙、带着白纸糊的高帽子招摇过市毫无抵触;二是集团精神。

  日人在人群中会有意无意地以“我是谁”、“我在哪”的问题自我提示,同时确认自己的定位,目的是不被边缘化。只要在集团中,哪怕玩得不够好也没问题,但不能掉队。所以,大公司的上班族们,每天早上拎着沉重的公事包,穿着颜色、款式差不多的西装,胸前别着社员证,在同一个时间鱼贯进入写字楼,是比什么都踏实的事。

  (摘自日本《中文导报》 作者:刘柠)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