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侨报:中日关系依旧“暖意阵阵”——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新华侨报:中日关系依旧“暖意阵阵”
2009年03月03日 08: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3月3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刊出署名文章说,去年春天,中日两国关系因为胡锦涛访日而展现一派“春意盎然”景气。而今,略显“春寒料峭”,日本对钓鱼岛“升级”言行引起风波。在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时刻,中国领导人又一次登高望远,主打“中日友邻”这张王牌,清醒而智慧地为“寒意”中的中日关系送来“暖风”。在目前形势下,只要中日两国高层控制和引导得力,负面事件或局部风波不太可能生成连锁效应,影响两国关系大局。中日关系依然会“暖意阵阵”,中日友好的大局难以逆转。

  文章摘录如下:

  去年的春天,中日两国关系因为胡锦涛主席访日而展现一派“春意盎然”景气。而今,略显“春寒料峭”,日本对钓鱼岛的“升级”言行引起了中国强烈不满,民意愤然。中日关系会不会由此再度由“暖”变“冷”?这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

  在这个关口,日本外务大臣中曾根弘文踏春访华,会晤中国领导人,似乎给出了答案。

  虽说此次访问早已安排在先,“中日双方计划就经济危机以及朝鲜核问题交换意见”。但敏感的外交观察人士料定钓鱼岛领土争议当在议题之中,中日关系“向何处去”更是两国政府高层考量的关键点。

  出人意料的是,中日外长会晤几乎把纷纷扬扬的钓鱼岛问题和民族情绪抛在了一边,“刻意淡化” 争执点。新华社发布的新闻稿只是最后“一点而已”:杨洁篪外长就钓鱼岛问题,“全面阐述了中方的严正立场,要求日方谨言慎行。”

  更耐人寻味的是,中国总理温家宝3月1日会见中曾根弘文时,并未提及钓鱼岛问题,相反对日本外相中曾根弘文长期致力推动中日友好工作表示赞赏,并问候其父亲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念念不忘推动中日友好合作关系”。

  可以说,在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时刻,中国领导人又一次登高望远,主打“中日友邻”这张王牌,牢牢把握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大局,清醒而智慧地为“寒意”中的中日关系送来“暖风”。

  从目前看,中日友好的核心点,一是珍惜中日之间来之不易的友好局面;二是全面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深入发展。

  首先,经过胡锦涛“暖春之旅”的推动,中日关系已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比邻相居的中日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败。这是两国领导人都看到的基本点。一年来,中日高层全力推动“友善”政策,两国政治关系持续回暖。从福田康夫到麻生太郎,都与中国领导人握手欢言“继续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这是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把握的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

  其次,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携手应对危难,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是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当务之急。可以说,中日两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问题上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关系到战略互惠关系的真实价值。近一年来,中日两国在经贸交流与合作、联合开发东海油气资源、民间互访与了解等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据日本共同社报道,中日双方已就麻生太郎实现早日访华达成了一致,并商定尽早召开第二届“中日高层经济对话”。

  事实上,无论是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认识,还是出于对各自长期战略利益需要,抑或应对现实挑战的功利考量,中日两国对发展长期战略互惠友好关系的自觉性、坚定性日益增强。中日双方也一直在努力推进友好大局。近期中日军事交流加强,中国副总参谋长葛振峰不久前访问日本,日本防卫大臣滨田靖一也计划3月访华,增进两军互信。中日执政党交流机制第四次会议在东京举行,强调要使执政党交流机制成为中日关系平稳发展的稳定器、落实两国领导人共识的助推器、处理两国间问题摩擦的减震器。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还专门会见中国代表团,表示将继续推动日中战略互惠关系。

  因此,尽管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争执突起波澜,网民发出偏激之声,国际舆论也猜疑中日关系可能再现僵局,但中国领导层十分理性和克制,强调妥善处理双边关系中的敏感问题,不使其干扰中日友好大局。中方也强调不会让钓鱼岛问题影响日中关系。

  钓鱼岛主权问题引爆外交风暴已非首次,中国一贯的态度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本着“以中日友好为重”的出发点来观察中日关系。不难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在目前的形势下,只要中日两国高层控制和引导得力,冷静妥善处理敏感问题,中日负面事件或局部风波不太可能生成连锁效应,影响两国关系大局。而邻国之间偶尔出现一些问题,也是自然的事。中日关系依然会“暖意阵阵”,中日友好的大局难以逆转。(吴琛)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