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与圣人之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圣人与圣人之间
2009年03月09日 16:27 来源:中新网-华文报摘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论语》泰伯篇第八•四)

  曾子,对于儒学来说,是一位非常关键的人物。他16岁时就到了孔子门下。学习10年后,孔老爷子去世(公元前479年)。本来,孔老爷子搞教育事业一辈子,学生很多,都可以组成一支军队(旅)去干仗了。而曾子后来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成为“五大圣人”之一,不仅因为学问好,也得益于他老人家身体棒,平时注意积极参加文体娱乐活动(比如说杀猪,详见《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活了70岁(“曾子年七十而卒”,《阙里文献考》)。

  要知道,唐朝时,杜甫老先生还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呢,再往前一千多年,曾子能活到这把年纪,绝对是人中豪杰了。后来,曾老先生就成了孔老爷子的孙子子思的老师。而子思的徒弟们把儒家学说传给了另一位人才,孟子。孟老先生不仅继承了儒家学说,还对此发扬光大。

  他老人家的理论,已与曾老先生有所不同,但仍可看到一脉相承的痕迹。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曾子是两代圣人之间的桥梁,承前启后,功不可没。

  这一章讲的正是曾老先生病重时,孟敬子去看望他。孟敬子是鲁国的大夫,他的父亲叫孟武伯,跟孔老爷子也混得很熟。据某些学者的考证,这一章的发生时间是《论语》中最晚的。也就是说,我们大致可以相信,曾老爷子这时确实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了。

  再结合其他的一些证据,很多学者认为,《论语》一书主要的编订者,就是曾老爷子手下的一帮弟子。其中最有名的人物,就是写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句的柳宗元。柳宗元在其《论语辨》中说:“吾意曾子弟子之为也。”

  因此,当孟敬子领导拿着鲜花和水果来看望曾子时,他的弟子们估计也在床边伺候着,随时准备把曾老先生的话记下来。孟敬子首先肯定代表鲁国政府和自己表达了最诚挚的慰问,所以,这里用了个“问”字。问的是什么呢?《四书集注》说:“问其疾也。”这肯定没错,孟敬子不会二愣子到连曾子的病情都不问。不过,根据下面曾老先生的回答,我们可以合理推测,他还问了别的东西。因为曾子毕竟也算“国宝级”老学者了,一般都要被“逼”着说些遗言,也算是发挥余热了。

  那么,问了别的什么东西呢?曾老先生说了一堆话,最后说:“笾豆这种事情,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就不用我来说了吧)。”看来,孟敬子问的是一些“笾豆之事”。笾豆是一种礼器。当时,不管是礼器还是祭器,都象征着国家的政治大事。所以,根据合理推测,孟敬子先生是问了曾子如何执政的事情。但是,曾老先生根本没把如何执政的问题当回事,反而大谈起了“论执政者的个人修养”: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

  这是为什么?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曾老先生老糊涂了,毕竟年纪大了,又生了大病,这都到了弥留之际了,保不准会胡言乱语。但是,鉴于论语很可能是他老人家的徒弟们编订的,这个可能性几乎为零。曾老先生如果说糊涂话,肯定不会被记下来。

  第二,曾老先生觉得没时间了,因为政治所包含的事情很多,真要说起来,说个三天三夜也不一定说得完,但老人家明白自己“时候不多”了。

  第三,曾老先生觉得政治这种事,最要紧的,根本不是如何制定政策如何实施政策,而是如何提高执政者的个人修养。

  在伟大的曾子看来,国家领导人的个人修养,是国家政治中最核心的问题。

  (摘自美国《侨报》 作者:王奇华)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