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周刊:重现湮没的“中国功夫年代”(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亚洲周刊:重现湮没的“中国功夫年代”(2)
2009年03月17日 18:3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传闻中,有“讲手王”之称的叶问知名弟子黄淳梁,在五十年代曾经“讲手”上百次。叶准回忆到那段历史:“当时,大家只能‘秘密讲手’,通常都在大厦的天台,而且不能让记者知道,他们一知道,就会写出来,我们就有麻烦。但十几年下来,也没有听说什么重大人命伤亡。”天台,也是当时不少武林名宿授徒的地方。

  殖民政府不仅对某一门派“自立门户”不放心,就连一个汇集不同门派的香港中国国术总会,也要到一九六九年才准予成立。

  自从香港中国国术总会成立,不仅各门派之间的“讲手”走上台面,更走出香港。一九六九年,香港各大门派出征新加坡,参加第一届东南亚国术邀请赛,当年以天天体育会名义组队领军参赛、并夺得多项奖项的韦基舜表示:“东南亚国术邀请赛每两年办一次,第二届在台湾,第六届在香港举办,很可惜,那次是最后一届了。”

  虽然名为东南亚国术邀请赛,但参加队伍除了港澳、大马、新加坡之外,还有澳洲、美国、英国等地高手。而这连串的比赛,不仅经常占据报章版面,一些较为有名气的武者,更受邀在杂志上写专栏,其中比较有名气的就是“讲手王”黄淳梁。

  当时,在报章上,除了有金庸的连载小说之外,还有一种今天近乎失传,但当年非常流行的“技击小说”,如作家“我是山人”撰写的系列小说,均脍炙人口,小说主角多以真实历史人物的故事为主,而且功夫招式也多考究求真、少虚构,如讲述咏春宗师梁赞的《佛山赞先生》和洪拳开宗祖师爷洪熙官的《洪熙官三建少林寺》等。

  在电影方面,到六、七十年代,除了红极一时的李小龙之外,还有刘家班,特别是嫡系洪拳黄飞鸿的刘家良在《神打》、《少林三十六房》、《功夫小子》、《南北少林》中使出的真功夫,都在香港掀起一浪又一浪的功夫电影热潮。当然,后来还有八、九十年代洪家班、元家班,以及稍晚成龙的功夫搞笑片等等。

  可以说,从五六十年代的“技击小说”,到七八十年代的功夫电影,如果没有当时香港非常鼎盛的习武风气,是很难成就的。当然,倒过来说,电影也协助了中国功夫传播海外。电影《叶问》的制片人黄百鸣说,功夫是中华民族的珍宝,所以中国的电影制作人应该多拍些功夫片,而且要让人看到真正的中国功夫,“《叶问》没有用特技,每一拳都是实在的,拳拳到肉”。

  跌打医馆开枝散叶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不同门派,除了丰富了香港的功夫电影之外,还在香港发扬了一个专治骨伤内伤的“跌打”医业。翻开一九七二年香港中国国术总会的特刊,里面就有不少各路门派刊登的跌打医馆广告,譬如蔡李佛的夏剑屏开的“夏剑屏跌打骨科”,还自制药方,还有一个“夏剑屏跌打中药厂”,到今天,蔡李佛第五传人梁辉仍然在西环开着的跌打医馆,街坊见面都声声“梁师傅”。

  然而,除了跌打医馆外,功夫文化这些年来在香港已逐渐消褪,习武的人也渐少。一个在香港曾经风起云涌的武林,沉寂黯然,武林中依靠教拳为生也越来越困难,同时,国术中的师徒文化,也日渐淡薄,部分门派耆宿更选择移民欧、美、澳等地授拳教徒,将中国功夫在海外开枝散叶。

  今天,很多武林中人已很难像师辈那样,以设馆授徒来过活。赵华说:“我们这里教功夫,一个礼拜三晚,每晚三个小时,每个月才收三百元。我有徒弟二十多个,但他们也经常因为工作太累或加班而不能来学习。”

  蔡李佛第五传人梁辉师傅对于香港武风渐弱,也非常感叹。梁辉说:“以前很多人学武,一间武馆可以养得活一班人,但今天,我的大弟子也只能兼着教,主要职业是开巴士。”梁辉师傅的大弟子是吴江南,虽然自己也有武馆授徒“蔡李佛吴江南国术馆”,平日偶尔也会在一些小学或慈善机构授课教武,但还是不够养妻活儿女。

  工程师晚上练洪拳

  虽然今天香港学习功夫的人数已大不如前,然而,还是有少数年轻人对传统国术一片丹心,今年才三十出头的王彦初,白天是工程师,晚上就是个洪拳的狂热者;他已学习洪拳六年了。王彦初首次产生他对洪拳的兴趣,是缘于电视电影上黄飞鸿的英雄形象。他不讳言在习拳初期,练习基本功,譬如扎马的过程非常辛苦及沉闷,但日子久了,就发现了学拳的好处。

  练功夫不但能强身健体,而且所能学到的不限于表面招式架势,他说:“每招每式皆有其背后意义,从历史源流往事到阴阳五行、易经,每学懂一式都为我带来前人智慧及莫大成功感。”

  其实,不仅香港,在北京和佛山,或是中国大陆不同城市,也有人正在为中国功夫的传承和发扬光大而努力。今年三十三岁、在北京开设王德生咏春国术总会的王德生师傅向记者说:“我学武已经十多年,希望国术会日后可以开连锁店,将这些中国文化由中国人传下去,不想以后看到都是外国人在教中国人中国功夫。”王德生为了学习咏春,去年曾经到香港向叶准师傅请教,叶准也到过北京向这名大陆学生传授功夫。

  如何才能将咏春或是其它中国功夫发扬光大呢?王德生指出:“现在的学校,大部分都是学习跆拳道的,政府如果多鼓励学生学习中国功夫,那就更好了。”

  要在香港,或是北京、佛山等大城市重振一个功夫江湖,荆棘满途。在消费文化主导的城市里,大部分传统技艺均以市场导向,但功夫却不是工厂里在生产在线的产品,往往需要透过人传人、口授面命,才得真传。

  在这段真传的时间里,也是一段一段文化构建的过程,一旦出现断层,便很容易走样、失真。在新一波功夫热的带动下,希望年轻新血能够重现那个被湮没的功夫,让传统国术得以传承壮大。(谢晓阳)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