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文化“山寨”不应只会模仿——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报摘
    大公报:文化“山寨”不应只会模仿
2009年03月19日 11:4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3月19日电 香港《大公报》19日刊出署名文章说,“山寨”是中国当下存在争议的流行词。如果山寨是模仿的代名词,就要狠批。例如,小沈阳走红后,山寨版小沈阳便迅速繁殖。模仿在文化界不仅死灰复燃,而且似乎成为一种为人们追崇的文化。一旦模仿成为普遍行为,靠创新赖以生存的文化产业将无前途可言。希望看到山寨的创新的一面,而且是高水平的创新。这样,“山寨”便成了无可争议的褒义词。

  文章摘录如下:

  “山寨”是中国当下的一个流行词,也是存在争议的一个词。笔者认为,如果山寨是模仿的代名词,我们就要狠批,尤其是在急需创新的今天;如果山寨是创新的代名词,我们还要看是什么样的创新。我们反对假创新,例如药厂为了把老药变新药,以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不惜只换药名而不换成分;我们反对低水平、低质量和低含金量的创新,例如某作品的模仿成分多于创新的成分。

  鼓励全面创新

  当下内地电视剧正处于繁荣时期,新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让人应接不暇,但繁荣中夹杂着泡沫。观众时常发现剧情雷同的电视剧,似曾相识的电视剧近来频频出现,倒了观众的胃口。我们不能说是编剧们互相模仿甚至抄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他们的思路太过相似,思路不宽,没有突破传统框架,归根到底,还是缺乏差异化竞争的意识。我们赞成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更鼓励全面创新。

  完全模仿无异于“低水平重复生产”,这种糟糕的企业行为现在又出现在文化界,无疑对该行业是致命一击。例如,小沈阳借央视春晚走红后,山寨版的小沈阳便迅速繁殖,这些仿冒的小沈阳们比的是,谁更像小沈阳,而不是谁与小沈阳更不一样。

  模仿在文化界不仅死灰复燃,而且似乎成为一种为人们追崇的文化。难怪前央视著名主持人倪萍对此那么痛恨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一旦模仿成为普遍行为,靠创新赖以生存的文化产业将无前途可言。

  模仿并非快捷方式

  模仿小沈阳的人们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他们本应是最具创新活力的一代,却从一开始便走上了模仿之路。问题出在哪里?笔者认为,还是教育与文化的环境存在问题。在学校里,学生只会重复老师的思路和书本的知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很欠缺。在文化行业,人们的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犹存,导致文化精品奇缺。大众为了解决自己的“饥饿”问题,便勉强接受一些滥竽充数的东西,其中就包括模仿。这让模仿有了市场,模仿能轻松赚到钱。

  其实,从长远看,模仿之弊远大于其利。模仿看似成本低,但其价值也低,竞争力和生命力更低,极易自生自灭。因为模仿者与被模仿者在抢夺同一个市场,如果模仿者赶不上被模仿者的创新速度,他便很快失去这个市场,直至被淘汰。

  山寨版春晚不敌央视春晚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模仿实质上比创新更难成功。模仿并非成功的快捷方式,因为模仿者超越原创者的成本远高于其自主创新的成本。因此,创新反倒是成功的快捷方式。

  总之,我们更希望看到山寨的创新的一面,而且是高水平的创新。让人们一提起山寨,便联想起创新,而不是模仿。这样,“山寨”便成了无可争议的褒义词。(黄燕)

【编辑:官志雄
    ----- 海外华文报摘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